百词典

《焚香》

时间: 2025-05-02 19:31:27

诗句

绕佛痕三匝,弥天恨一丝。

炷残身不去,痴绝九峰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31:27

原文展示:

绕佛痕三匝,弥天恨一丝。
炷残身不去,痴绝九峰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恨和痴迷,作者在佛前绕行三圈,心中却依然缠绕着一丝无法释怀的仇恨。虽然香火已经燃尽,但心中的执念却依然难以消散,似乎让人沉迷于那九座群峰之中,无法自拔。

注释:

  • 绕佛痕三匝:绕着佛像转了三圈,表示对佛的敬仰和追寻。
  • 弥天恨一丝:即使在广阔的天空中,心中仍有一丝怨恨。
  • 炷残身不去:香火已经燃尽,但身体的痛苦和执念依旧留存。
  • 痴绝九峰师:指向一位高人或智者,表明对其的崇拜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曾寿(约1663-1736),字仲明,号澄斋,清代诗人,以其诗词清新脱俗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清代,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背景让人们对宗教、人生与自然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浓厚的佛教意象反映了作者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世俗烦恼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焚香》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作者通过“绕佛痕三匝”这一动作,展现了他对宗教的敬仰和内心的追求。绕佛的过程不仅是对信仰的虔诚,更是对自身问题的反思与解脱的渴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弥天恨一丝”却揭示了他无论如何努力,心中仍有难以释怀的怨恨。这种情感的对比,反映了人在面对信仰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炷残身不去”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痛苦的感觉,尽管香火已经熄灭,身心的苦恼却依然缠绕着他,显示出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感。而最后一句“痴绝九峰师”,不仅是一种对智者的向往,也暗示了作者在高峰之上可能寻求的解脱,然而这种痴迷又使得他无法真正达到那种境界。

全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有对人世间烦恼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绕佛痕三匝: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内心烦恼的思索。
  2. 弥天恨一丝:即使在宗教的庇护下,心中仍有不平之处。
  3. 炷残身不去:香火熄灭,身体的痛苦依然存在,象征内心的执念。
  4. 痴绝九峰师:对智慧的向往与崇拜,反映了对解脱的渴求。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宗教信仰与内心怨恨的对比,展现出深刻的情感矛盾。
  • 象征:香火的燃烧与熄灭象征着信仰与现实的挣扎。
  • 拟人:将“恨”赋予一种存在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信仰与内心苦恼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在追寻解脱与内心挣扎中的无奈和痛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信仰、解脱与智慧。
  2. 香火:象征着祈求与信仰的持久性。
  3. 九峰:象征着高尚的理想与追求的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绕佛痕三匝”意指什么? A. 对佛的敬仰
    B. 对世俗的逃避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人生的反思
    答案:A

  2. 填空题:全诗反映了作者对__与内心烦恼之间的挣扎。 答案:信仰

  3.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快乐和满足。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陈曾寿的《焚香》均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的洒脱,而陈曾寿则在信仰与内心挣扎中展现了更深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鉴赏辞典》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

相关查询

满江红(荼_) 虞美人(九月饮乘风亭故基) 瑞鹤仙 青玉案(赠勉道琵琶人) 青玉案 赠勉道琵琶人 好事近 减字木兰花 点绛唇(冬至) 虞美人(刘帅生日) 鹧鸪天(白鹭亭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隐介 驰骛 酒囊饭袋 老山汉 走之旁的字 不同戴天 阳开头的成语 羽字旁的字 哺糟歠醨 汗毛 氏字旁的字 宿惑 日夜警戒 士字旁的字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包含碟的词语有哪些 隶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