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5:27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
宝林寺连着山上的庙宇,只有在这里才能领悟到佛的真正尊严。
石室中佛的真身隐匿,苔藓覆盖的碑石遗迹依旧保留。
佛教的法脉在空门中延续,世俗的宅舍也有值得尊敬的后嗣。
晴天和雨天都随民众的愿望而变幻,枌榆树下的恩泽传承万古。
宋日隆,生活在宋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宝林寺二首》创作于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常常游历于寺庙之间,感悟佛理,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是在宝林寺游览时的即兴之作,旨在反映佛教的深邃与人世的纷扰。
《宝林寺二首》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敬仰。诗的开篇便描绘了宝林寺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在这座寺庙中,诗人独自体悟到佛的尊严。接着,诗人通过对“石室”的描写,突显了佛教遗迹的历史感,这里的“苔碑”意象不仅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也隐含着对佛教精神的不变。
而“空门留法嗣”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佛教法脉延续的思考,展示出佛教不仅是一个信仰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最后两句“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则将诗的视野从寺庙拓展到民众,强调了佛教与世俗生活的联系,表明无论是晴天雨天,都与民众的期望息息相关,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宽广。
整首诗浑然天成,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既有自然的韵味,又蕴含佛教的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历史、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系,强调了人生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空门”主要象征什么?
“晴雨从民欲”中“民欲”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苔碑”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