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5:09
谢龚养正送蕲竹杖
范成大 〔宋代〕
一声霜晓谩吹愁,
八尺风漪不耐秋。
上座独超三昧地,
诺惺庵里证般舟。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早晨,霜降的时节,清晨的寒风吹来,让人感到忧愁。风吹拂着水面,带来阵阵涟漪,似乎对即将到来的秋天感到不耐烦。在高座上,独自超越了三昧的境界,诺惺庵中则是在验证那只般若的舟。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淹,号仲渔,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官员。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常展现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此诗作于范成大晚年时期,正值秋季,表达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孤独感。诗中所提到的蕲竹杖,可能是他对友人的送别之物,蕲竹杖在当时是一种常用的行走工具,象征着生活的道途。
这首《谢龚养正送蕲竹杖》采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早晨,诗人用“霜晓”开篇,瞬间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忧愁的氛围。霜降之后,晨风吹拂,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的寒意,也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感伤。接下来的“八尺风漪不耐秋”,展示了秋风掀起涟漪的动态,仿佛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而“上座独超三昧地”则突出了诗人在超越世俗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精神世界的热切向往。在“诺惺庵里证般舟”中,诗人再一次回归到佛教意象中,似乎是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与智慧,表明了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对生死的思考。
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也有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理解,既有对好友的惜别,也有对秋天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歌的主题在于对秋天的感慨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霜晓的“霜”指的是什么?
“八尺风漪”中的“八尺”最可能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诺惺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