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宿龙须山》

时间: 2025-04-26 03:47:03

诗句

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

行因累符檄,来为阅松筠。

著脚尽可隐,是身宁属人。

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7:03

原文展示:

宿龙须山 赵蕃 〔宋代〕

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 行因累符檄,来为阅松筠。 著脚尽可隐,是身宁属人。 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仿佛昨日才来此,转眼已过半春天。因公务繁忙而行,来此是为了观赏松竹。脚踩之地尽可隐居,此身何必属于他人。云泉间与麋鹿为伴,冠剑之上麒麟显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俯仰:比喻时间的短暂。
  • 侵寻:渐渐地。
  • 符檄:古代用于征召或传递命令的文书,此处指公务。
  • 松筠:松树和竹子,常用来比喻坚贞不屈的品质。
  • 著脚:立足。
  • 是身:此身。
  • 云泉:指山中的云雾和泉水。
  • 麋鹿:鹿的一种,常用来象征隐逸生活。
  • 冠剑:官员的服饰,代指官职。
  •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和尊贵。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可能暗指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职的淡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蕃在公务之余,游览龙须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色的恒常,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迅速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行因累符檄,来为阅松筠”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因公务而来,但内心却更向往自然和隐逸。最后两句“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则通过象征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官职的淡漠。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通过时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行因累符檄,来为阅松筠”:直接点明了诗人因公务而来,但内心却更向往自然和隐逸。
  • “著脚尽可隐,是身宁属人”: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隐居之地尽可立足,此身何必属于他人。
  • “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通过象征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官职的淡漠。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时间的对比,强化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象征:通过“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的象征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官职的淡漠。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筠: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
  • 云泉:象征自然和隐逸生活。
  • 麋鹿:象征隐逸生活。
  • 麒麟:象征吉祥和尊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俯仰犹前日,侵寻已半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现在的满足 答案:B

  2. 诗中“云泉混麋鹿,冠剑上麒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象征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蕃的《宿龙须山》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赵蕃的诗作有很大帮助。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听琴 绝句二首 送人之武夷二首 山行行歌十首 其五 宫人斜 重游栖霞 访梅二首 见泗州降者 游栖霞四首 其一 感兴七言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漠尔 走之旁的字 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蜗痕 包含荦的词语有哪些 巾字旁的字 单贫 角持 节结尾的成语 克字旁的字 易堂九子 施丹傅粉 斤字旁的字 叹老嗟卑 朗目疏眉 死有余僯 耂字旁的字 莺吟燕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