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9:50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作者:梅尧臣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前些日子我游历巩洛,正好遇上你去天台。当时众多的文士们,都羡慕你能超脱世俗。时光荏苒,已经过去了一年,你又回到了人间。问你为何要回来,你回答说是想兴办般若台。虽然我将要揭示你的愚昧与暗昧,但般若的智慧又在哪里呢?这个教义早已蔚然成风,能否加以增益,岂止是杯水车薪?我所言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火光,怎能使万木化为灰烬?我想要守住中道,如何能让自己受损呢?你不要怀疑我的话,竟以为我有猜忌之心。忽然听到你提着锡杖,想要回到石桥。城市的霞光与琪树相辉映,璀璨夺目,助我诗才。我的美好辞句遍及四方,幸好能在山岩之隈得到片刻的安息。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云,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哲理思考。
此诗作于梅尧臣与梵才吉相识之际,表达了对其归来后继续追求智慧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世纷扰的感慨。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梅尧臣通过与梵才吉的对话,探讨了智慧与人生的真谛。开篇描绘了诗人与梵才吉相遇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其超然脱俗的羡慕。诗中“般若安在哉”的反问,透露出对于智慧的深刻思考,似乎在质疑光有形式而无实际的教义。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将个人的理解与佛教的教义相结合,表达了对中道的坚持。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城市的美景,象征着生活的多彩与繁华,带来一种和谐的美感与希望。整首诗在哲理与情感上相辅相成,让人不仅感受到诗人对梵才吉的祝福,也引发对人生与智慧的深入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与对人世纷扰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与祝福,也体现了对中道思想的坚持。
诗中提到的“般若”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梵才吉的态度是?
诗中提到的“守中道”是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