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54: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54:11
五月十三日大水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谁知山中水,忽向舍外流。
谁知门前路,已通溪中舟。
穷蛇上竹枝,聚蚓登阶陬。
我家地势高,四顾如湖滮。
浮萍穿篱眼,断葑过屋头。
官吏救市桥,停车当市楼。
应念此中居,望不辩马牛。
危湍泻天河,漫漫无汀洲。
群蛙正得时,日夜鸣不休。
戢戢後池鱼,随波去难留。
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絇。
纷纭闾里儿,踊跃竞学泅。
吾慕孔宣父,有意乘浮浮。
谁能想到山中的水,突然就流到了我的房外?
谁能知道我门前的道路,已经通向溪中的小船?
穷蛇爬上竹枝,聚集的蚯蚓爬上台阶。
我家地势较高,四周环顾如同湖泊。
浮萍穿过篱笆的缝隙,断断续续地漂浮在房屋之上。
官吏赶去救市桥,停车在市楼旁边。
应该体谅我在此地居住,望去却分不清马和牛。
急流如天河倾泻,漫漫无边的洲滩。
群蛙正值繁殖季节,日夜不停地鸣叫。
池塘里的鱼,随着水波游走难以停留。
虽然扬鬐自在,但江上满是渔网。
闾里的小孩们,纷纷跳跃着学习游泳。
我仰慕孔宣的父亲,想要顺水而浮。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晚号白云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南方梅雨季节,诗人通过描绘山洪暴发所造成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五月十三日大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洪暴发后的景象。诗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之间的关系和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奈。开篇以“谁知”引出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的惊讶,设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接着,诗人描绘了水流涌入舍外、溪流通向门前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紧迫感和不可预知的自然力量。
诗中描写了水流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我家地势高,四顾如湖滮”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家中高地的优势与劣势。在自然面前,人的地位显得渺小,尽管诗人身处高地,四周却如同湖泊,无处可逃。
而“群蛙正得时,日夜鸣不休”这一句则从自然界的角度引入了生机与活力,尽管洪水带来了困扰,但生命仍在继续。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韧性的思考。
最后,诗人在结尾处提到的“吾慕孔宣父,有意乘浮浮”,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向往与梦想,也隐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哲理反思。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诗歌功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生命的坚韧与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穷蛇”指的是:
A. 富贵的蛇
B. 细小的蛇
C. 受伤的蛇
D. 安静的蛇
“我家地势高”主要表达了:
A. 家庭财富
B. 自然灾害的影响
C. 生活的舒适
D. 亲友的聚集
诗中提到的“扬鬐”主要是指:
A. 马的声音
B. 马的鬃毛
C. 马的奔跑
D. 马的饲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梅尧臣的这首诗更多地关注于自然的变化与人生活的关联,而李白则更强调人生态度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