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3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38:37
春景 山归万古春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
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
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
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
这山在万古以前就是这样,年年岁岁依旧青翠。
我自怜已年老,然而春天从未离去。
和云树曾经离别,莺鸟花儿依旧不嫌贫困。
我自迎东太乙,重新做个葛天的百姓。
一烧迷惑千仞高山,三次开启见到几许秦地。
在八公花下饮酒,依旧是年轻人。
刘辰翁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景色,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春天的深切感受有关,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在古代诗人眼中,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这首《春景 山归万古春》透过山水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开篇以“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点明了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循环。诗人借助自然的变化,反思自身的老去,却又在“未有不归春”中传达出春天的常在与韵味,展现了生命的希望与活力。
接着,诗人提及“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在这里,自然与人类情感交织,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即使身处困境,春天的莺鸟与花朵也从未远离,象征着希望的存在。接下来,“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思想中对长生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诗中的“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则将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年轻结合,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智慧。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老去的无奈与对春天永恒的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中提到的“东太乙”指的是哪种文化中的神明?
A. 佛教
B. 道教
C. 儒教
D. 基督教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然的冷漠
B. 对自然的珍视
C. 对人世的失望
D. 对财富的追求
诗中“八公花下饮”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态?
A. 追求名利
B. 隐逸与享受生活
C. 对友情的追忆
D. 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