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8:43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作者:晁补之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
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
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
江雨霏霏。
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
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
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这首词表达了对东坡(苏轼)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人提到东坡虽然未老,却因天意未能归来。他描绘了西湖的秋水和清澈的飞霭,展现了自然的美好。接着提到在竹林西侧的歌声,和一位老僧人唱木兰词的场景。诗人感叹千秋事变,浮世如梦,似乎都具有一种危险和无常。他建议倚靠在平山的栏杆上,回忆醉翁的饮酒之地。江雨细细下着,孤雁在天际相会,古今的景象都显得稀少。最后,诗人回忆起自己与东坡的相伴,任凭人生如浮萍,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登高望远,何必惋惜,纵使帽子被雨淋湿。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7年-1129年),字公谦,号放翁,北宋著名诗人,与苏轼、陆游等人齐名,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现实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晁补之与东坡的友谊深厚时期,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晁补之的《八声甘州》以西湖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全诗结构严谨,情感深厚,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水盈盈、飞霭澄辉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中通过“江雨霏霏”和“送孤鸿相接”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诗人在对东坡未归的思念中,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叹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危机。他提到“浮世危机”,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暗示着诗人对现实的敏感与思考。最后,诗人用“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来表达一种洒脱的态度,显示出他对人生的豁达与从容。整首词在优美的景色与深沉的情感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对友谊、人生的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友情的珍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八声甘州》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江雨霏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将“孤鸿”用来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