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2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22:56
直上山颠路,仍如市里行。
楼台重木末,镫火满春声。
金地游人凑,宝莲泉水清。
感花何所感,诗壁駮苔生。
这首诗描绘了登山的情景,尽管路途艰险,依然感觉像是在城市中行走。山顶的楼台在树木间隐现,灯火在春夜中闪烁、交织。游人聚集在金色的地面上,宝莲泉的水显得格外清澈。面对花的美丽,我却不知该感慨些什么,诗墙上长满了青苔,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表达了游赏山水的传统情怀,反映出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思考。
作者介绍:
邵懿辰(约1680-约1740),字子云,号懿辰,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山水风光,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清代,诗人可能在春天的某个晚上,登山游玩,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时光流逝的思考。
《偶意 其四》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山水的诗作,展现出邵懿辰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悟。诗的开头,诗人以“直上山颠路,仍如市里行”表明了登山的艰辛与不易,然而却能在其中找到一丝熟悉的感觉,似乎大自然的美丽与市井的繁华相互交融。
接下来的“楼台重木末,镫火满春声”则描绘了山顶楼台的景象,透过树木的缝隙,灯光闪烁,仿佛在诉说春天的气息,充满了生机。这一联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隐含了人们在春夜聚集的温暖与欢乐。
“金地游人凑,宝莲泉水清”中,游人们在金色的地面上相聚,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游图景。泉水的清澈与游人的欢愉形成鲜明对比,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联“感花何所感,诗壁駮苔生”则引发了诗人的思索。面对美丽的花卉,诗人却感到无从感慨,似乎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苔藓在诗壁上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给人一种淡淡的伤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内心的思索,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体现出一种“游赏自然而感悟人生”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感悟人生的深刻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直上山颠路”的意思是:
A) 登上山顶的路很直
B) 登山的过程艰难
C) 山顶的风景很美
D) 在山上行走很轻松
诗句“感花何所感”中,诗人表达了:
A) 对花的深情
B) 无法对花产生感慨
C) 花的美丽令人陶醉
D) 对花的厌倦
“宝莲泉水清”中的“清”指:
A) 清澈
B) 干净
C) 透明
D) 明亮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偶意 其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思考。王维的诗更多强调孤独与宁静,而邵懿辰则在游人聚集的热闹中引发对美的感慨,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