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河传·风飐》

时间: 2025-04-26 03:13:42

诗句

风飐,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

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

大堤狂杀襄阳客,烟波隔,渺渺湖光白。

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鶒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13:42

原文展示:

风飐,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大堤狂杀襄阳客,烟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鶒飞。

白话文翻译:

微风轻拂,波浪渐渐平静,荷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露珠在花瓣上轻轻滑落。在木兰舟上,哪里能见到吴地的美人,越地的艳丽藕花映红了她的脸庞。大堤上,襄阳的客人被狂风骤雨般的情绪打击,烟波弥漫,湖水渺茫,白色的光影朦胧。身体已经回到家中,心却依然游离,斜阳下,远处的岸边鸳鸯飞翔。

注释:

  • 风飐:风轻轻吹动。
  • 波敛:波浪逐渐平静。
  • 团荷:圆润的荷花。
  • 吴娃:指吴地的美女,常用来形容美丽女子。
  • 越艳藕花:越地的艳丽藕花。
  • 狂杀:猛烈地打击、冲击。
  • 烟波:烟雾弥漫的水面。
  • 渺渺:形容微弱、渺小的样子。
  • 鸂鶒:一种水鸟,象征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光宪,五代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五代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在动荡的背景中,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思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河传·风飐》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水边舟上,眼前的美丽景色与心中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诗的开头,轻风徐来,波澜消退,映衬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团荷在阳光下闪烁,露珠点缀其间,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好场景。

而当诗人提到“吴娃”和“越艳藕花”时,暗示了对美人的思念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尤其是“照脸”一词,表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接着,诗人提到“大堤狂杀襄阳客”,显现出一种情感上的冲突,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内心却难以平静,仿佛被外界的风浪所困扰。最后一句“身已归,心不归”,点明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孤独,既有对故乡的归属感,又有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让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和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飐,波敛: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团荷闪闪,珠倾露点:表现了荷花的美丽与生机。
  • 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引入人情,表达对美的向往。
  • 大堤狂杀襄阳客:暗示了情感上的冲突与痛苦。
  • 烟波隔,渺渺湖光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身已归,心不归:总结内心的孤独与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
  • 拟人:荷花与露珠的生动描写。
  • 对仗:如“身已归,心不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往事的怀念,以及在动荡环境中人们心灵深处的孤独与矛盾。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由与变化。
  • 荷花:象征美丽与纯洁。
  • 大堤:暗示生活的阻隔与挑战。
  • 鸂鶒:象征爱情与羁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娃”指的是: A. 一种花 B. 美丽的女子 C. 一种鸟

  2. 诗中“身已归,心不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内心的孤独与矛盾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孙光宪的《河传·风飐》更关注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是更多地展现了酒与诗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五代十国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关系研究》

相关查询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和陶拟古九首 会饮有美堂,答周开祖湖上见寄 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 次韵刘景文赠傅义秀才 寄题兴州晁太守新开古东池 忆江南寄纯如五首 其三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 赠杨耆,并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腹诽心谤 丨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东奔西跑 王字旁的字 弃文就武 包含夯的词语有哪些 幕幕 甘字旁的字 马字旁的字 捐金沉珠 画一之法 票摘 不乃 善簿 骂不绝口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