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1: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1:43
塞下曲五首
作者:张仲素 〔唐代〕
三戍渔阳再渡辽,
騂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
休傍阴山更射雕。
猎马千行雁几双,
燕然山下碧油幢。
传声漠北单于破,
火照旌旗夜受降。
朔雪飘飘开雁门,
平沙历乱卷蓬根。
功名耻计擒生数,
直斩楼兰报国恩。
陇水潺湲陇树秋,
征人到此泪双流。
乡关万里无因见,
西戍河源早晚休。
阴碛茫茫塞草肥,
桔槔烽上暮云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
苏武曾将汉节归。
全诗翻译:
在渔阳的三座戍楼,再次渡过辽水,
手臂上挂着弓箭,腰间佩着剑。
匈奴似乎已经知道我们的名字,
不要再靠近阴山,更不要射雕。
猎马成群,雁阵几只,
燕然山下,碧油幢轻轻摇曳。
传来战报,漠北的单于被打败,
火光照亮了夜晚的旌旗,士兵们在受降。
北风雪花飞舞,穿开雁门,
平沙上蓬草卷起,杂乱无序。
功名不在于捕获敌人的性命,
我愿直斩楼兰以报国恩。
陇水潺潺,秋天的树影摇曳,
征人到此,泪水止不住流下。
乡关千里,无法相见,
西戍河源,早晚要回去。
阴碛茫茫,塞外草木肥沃,
烽火台上,暮云随风飞舞。
从交河边望去,天与海相连,
苏武曾经带着汉节归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仲素,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与边疆生活,情感深厚,技艺高超。
创作背景:
《塞下曲五首》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外征伐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战士的心情,表达对国家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思考。
《塞下曲五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士兵的豪情。全诗以“戍”为起点,描绘了边关的战斗生活,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騂弓”、“剑”、“匈奴”等,勾勒出战士的英勇与悲壮。尤其在描写战斗胜利的场景时,传达出一种激昂向上的气势,表现了对敌人的蔑视与自豪。而在思乡之情的抒发中,“征人到此泪双流”更是将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特别是最后提到的苏武,既是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忠诚与坚韧精神的赞美。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豪情壮志,也有深沉的乡愁,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故乡的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对士兵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匈奴”是指什么?
A. 一种动物
B. 古代游牧民族
C. 一种武器
填空题:诗中“功名耻计擒生数”意在强调__。
判断题:苏武是汉代的将领,他曾被匈奴俘获,后成功返回汉朝。 (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