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1:04
边城残虏昔曾降,文武功成宪万邦。
欲待龙颜趋北阙,云帆楼舰发珠江。
在边城,昔日的残余敌人曾经投降,而经过文武的努力,已经成就了对万国的宪法。希望有朝一日能恭敬地朝见皇帝,云帆楼船将从珠江出发。
梁国栋,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多关注国家大事,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心,以及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决心。
此诗创作于明代,背景是明朝对外征伐与边境防御的需要,诗人借此抒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帝王的忠诚与恭敬之情。
这首诗以边城的历史变迁为起点,勾勒出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对比。首句提到“残虏”,展现了边境的动荡与不安,而后两句则转向积极的展望,表达了文治与武功的成就。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在语音上,诗的节奏感强,字句简洁而有力,给人以激昂的感觉。
最后两句则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亲见,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个人前途的渴望。整体上,诗歌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国家、对未来的自信与期待,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期望与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诗人对文治武功的重视以及对皇权的尊重。
诗中提到的“残虏”指的是:
A. 边境的士兵
B. 被打败的敌军
C. 和平的使者
D. 文人雅士
“云帆楼舰”所象征的含义是:
A. 战争
B. 远行与希望
C. 落叶归根
D. 皇权
比较梁国栋的此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未来的期望,但梁国栋更加强调文武的成就,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