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8:50
作者: 姚燮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青柱天门笏。俯群峦亭亭玉朗,偃霞回蜺。
手撷芙蓉凌石屋,人似盘霄健鹘。
浩唱与樵风相答。北去海天浮不尽,
指燕关齐岳摇芒末。潮紫翠,荡烟色。
十干尘事归棋劫。尽无聊敲泉煮茗,
鼎花沸雪。十二水帘低不捲。
淡碧一层松樾。约梦里,来寻仙迹。
月丽云娇莲掌拓,锦珊湖飞上罗浮蝶。
河汉影,绕衣活。
在青色的柱子和天门的笏上,我俯瞰着群山,像亭亭玉立的女子,霞光环绕着云彩。
我手中采摘着石屋旁的芙蓉,犹如那在高空中盘旋的健壮雄鹰。
我在这里高歌,声响与樵夫的风声相应。北去的海天是无尽的,
手指向燕关和齐岳,山峰在阳光下摇曳。潮水呈现出紫翠的色彩,烟雾荡漾。
世间的琐事如棋局般纷扰,纷纷归去。无聊之中敲打泉水,煮茶品茗,
火鼎的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沸腾。十二道水帘低垂,不卷起。
淡淡的碧色在松树的树荫下。约定在梦里,来寻找仙人的足迹。
明亮的月光下,云彩娇媚,莲花似乎在展开;
锦绣的湖水飞起了罗浮的蝴蝶。
银河的影子,轻轻绕着衣裳。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姚燮(1645-1724),清代诗人,字子昉,号止庵。生于江苏,晚年居于福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作品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姚燮晚年,身处自然幽静的环境,诗人借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世烦恼的超脱,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高山流水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漠。开头“青柱天门笏”引入高远的境界,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势。诗中通过“俯群峦亭亭玉朗”的描写,展现出高山的雄伟与秀丽,令人心生向往。
“手撷芙蓉凌石屋”的细腻描写,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接下来的“浩唱与樵风相答”,则通过歌声与自然的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全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展现出一种不受世俗纷扰的理想境界。
“月丽云娇莲掌拓”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明亮而生动的画面,结合“锦珊湖飞上罗浮蝶”,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轻盈与自由。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人世间繁杂事物的超然与放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尘世烦恼的超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青柱”象征什么?
A. 美丽
B. 高大与坚韧
C. 自然
答案: B
“人似盘霄健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无奈
B. 强健与志向
C. 迷惘
答案: B
诗中描绘的“潮紫翠”意象表现了什么?
A. 水的颜色与变化
B. 生活的烦恼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姚燮的《貂裘换酒》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姚燮的作品更倾向于宁静的心态,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