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0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01:28
初莅陵水 其一
李聘 〔清代〕
漫道来何暮,荒城一望愁。
墙垣多竖木,官吏半乘牛。
赋少增榔税,差烦逮女流。
伤心诸父老,何事忍诛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荒凉城镇的愁苦与无奈。诗中提到人们漫谈着何时才能归去,遥望荒废的城市,不禁感到忧伤。墙壁上竖立着木桩,官吏们也只好半坐在牛背上。赋税虽然不多,却还要增收榔税,令人烦恼,尤其是对那些女性的捕捉。令人心痛的是,许多老人都在反映着这种无奈,为什么他们忍受这样的痛苦与压迫呢?
李聘,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质朴。
《初莅陵水 其一》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城市及百姓的艰辛,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关怀。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荒凉的城镇景象,透过诗人的眼睛,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忧愁。诗的开头便以“漫道来何暮”引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似乎在问: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何时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接着,诗人描绘了城镇的荒废与衰败,墙垣的木桩既是对建筑的描写,也是对社会结构的隐喻,暗示着这个地方的破败与不堪。官吏的描写则显示出地方官员的无能与腐败,反映出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通过“赋少增榔税”的描写,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困境,尽管税收不高,但仍然需要增加,这让人感到无奈与苦涩。尤其是“逮女流”的提法,令人倍感沉重,暗示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及其遭受的不公待遇。最后一句“何事忍诛求”则是对老人们的深深叹息,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流露出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感,值得读者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社会的冷漠与民众的苦难展开,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对不公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荒城”象征什么?
“赋少增榔税”中的“榔税”指的是什么?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