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宿云亭》

时间: 2025-04-26 11:42:30

诗句

清净当深处,虚明向远开。

卷帘无俗客,应只见云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42:30

原文展示:

清净当深处,虚明向远开。卷帘无俗客,应只见云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宁静的深处,心灵变得清明而开阔;卷起窗帘,没什么世俗的客人,只能看到云彩在飘来。

注释:

字词注释:

  1. 清净:指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2. 深处:指幽静或深远的地方。
  3. 虚明:清晰明亮而无物的状态,形容内心的明净。
  4. 卷帘:指拉起窗帘,象征打开视野。
  5. 俗客:指一般的世俗之人。
  6. :应该,表示推测或期望。
  7. 云来:意指云彩到来,代表自然的景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云来”这一意象常常在古诗中象征自然的变幻与心灵的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字中立,号宗子,唐代诗人,主要以五言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常常描绘自然与人情,注重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可能是在他游览盛山时,感受到那里的宁静与美丽,因而生发出这样的诗句。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恬静的山水画面。开篇通过“清净当深处”引入了一个宁静、深邃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虚明向远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的宁静与明亮,仿佛在描绘一个人内心的明净与开阔。

“卷帘无俗客”一句则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烦扰的拒绝,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远离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应只见云来”则是对自然的赞美,云彩的出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心灵的一种寄托。整个诗歌流露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净当深处:在宁静的深处,内心的杂念被驱散,显得特别清晰。
  2. 虚明向远开:内心的明亮向外扩展,感受到一种无边的开阔感。
  3. 卷帘无俗客:拉起窗帘,没有世俗的客人打扰,保持一种宁静的独处状态。
  4. 应只见云来:推测只会看到自然的云彩,代表着一种宁静的自然美。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如“清净”“虚明”与“卷帘”“无俗客”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的使用,如“云来”,既可以看作自然的景象,也可以象征心灵的自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自然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净:象征内心的宁静。
  2. :象征自然的纯洁与自由。
  3. :象征隔绝世俗,保持内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净当深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 C. 对世俗繁华的向往
  2. “卷帘无俗客”中“俗客”的意思是?

    • A. 常客
    • B. 世俗的人
    • C. 朋友
  3. 诗中提到的“云来”象征什么?

    • A. 心灵的自由
    • B. 繁忙的生活
    •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较,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注重描绘具体的自然景象,而张籍的诗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状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早炊新林望见锺山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小山 送李童子西归 郡中上元灯减旧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 其七 花下夜饮 明发三衢三首 己酉上元后赠刘子才 瓶中红白二莲五首 其三 晚立西湖惠照寺石桥上 西斋旧无竹予归自毗陵斋前忽有竹满庭盖墙外之竹迸逸而生此也喜而赋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书劫 车字旁的字 金丹换骨 坑坑洼洼 齐字旁的字 桂酒椒浆 居常 割据称雄 一团糟 三点水的字 龙兴 尽忠拂过 超类绝伦 齒字旁的字 金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