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5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57:07
出塞曲
作者:郑锡 〔唐代〕
校尉徵兵出塞西,
别营分骑过龙溪。
沙平虏迹风吹尽,
雾失烽烟道易迷。
玉靶半开鸿已落,
金河欲渡马连嘶。
会当系取天骄入,
不使军书夜刺闺。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征兵的情景。校尉出征西域,分营骑兵经过龙溪。沙地上敌人留下的痕迹已被风吹散,雾气笼罩下的烽火台容易迷失方向。玉制的靶子半开,鸿雁已经落下,金色的河流边,马儿嘶鸣欲渡。希望能够将天骄的敌人捕获,不让军书在夜晚刺入闺房。
“天骄”是对敌军的贬称,常用来形容敌方的强者或骄横之士。“烽烟”则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方式,常用于战争的背景。
作者介绍:郑锡,字景昱,号元和,唐代诗人,擅长边塞诗,作品常表现壮志和豪情,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征兵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士兵的关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状。
《出塞曲》是一首充满雄壮气息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征兵出塞的场景,展现了士兵们在边境奋勇出征的豪情。全诗共八句,前四句描绘了出征的环境和形势,后四句则表达了对敌人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牵挂。诗的开篇以“校尉徵兵”引入,立刻营造出紧张的军事氛围。随后,诗人通过描绘“虏迹”与“烽烟”,营造了一种战斗的紧迫感,暗示战争的残酷。诗的后半部分,借用“玉靶”和“金河”的意象,表达了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敌人的轻视,展现出强烈的自信和豪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壮丽的边疆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通过“会当系取天骄入”的表达,诗人传达出一种必胜的信念,激励士兵勇往直前,为国捐躯的决心。这种豪情壮志使得该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对国家的忠诚及对胜利的渴望,体现了古代士兵的豪情与壮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校尉”指的是:
A. 一种动物
B. 军官
C. 文人
“雾失烽烟”中的“烽烟”指的是什么?
A. 烟雾
B. 战争信号
C. 雾霭
“会当系取天骄入”表达了什么情绪?
A. 想念家乡
B. 渴望胜利
C. 对敌人的仇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