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37:41
作者: 苏轼 〔宋代〕
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我被请进来却无法离去,坐着像一棵枯树。
不仅是主人忘记了客人,我自己也忘记了自己。
同僚们不理解事情,脸上显露出愤怒的神色,连胡须都显得不安。
虽然没有生命的忧虑,但我仍然忍耐这一刻的煎熬。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官场冷漠和人际关系的反映。苏轼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折射出当时政治环境中的人际隔阂。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拜访凤翔府的守官陈公弼时,因主人待客冷淡而产生的感慨。诗中体现了他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官场冷漠的无奈。
《客位假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拜访过程中遭遇的无奈与失落。首句“谒入不得去”直接揭示了他被困的状态,暗示了对主人冷落的失望。接下来的“兀坐如枯株”,更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他内心的无力与无奈,仿佛一棵枯萎的树木,失去了生气与活力。
诗中“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展示了主客关系的失衡,主人忘记了客人,客人也因此忘记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的孤独与沉思愈加明显。后两句“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则反映了同僚对局势的无能为力,愤怒的神色中透露出无奈和不满。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交往的描绘,更是苏轼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与感慨。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考性,使人读后不禁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拜访过程中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折射出官场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奈。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达出一种对人性、对社会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选择题: 苏轼在诗中用什么比喻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A. 残花
B. 枯株
C. 冰山
D. 沙漠
填空题: 诗中提到“同僚不解事,愠色见__。”
判断题: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人际关系冷漠的感受。 (对/错)
杜甫《登高》与苏轼《客位假寐》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杜甫在《登高》中透过自然的景象抒发身世之感,而苏轼则通过人际关系的冷漠反映自我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