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王伯扬所藏赵昌花四首 其四 山茶》

时间: 2025-05-04 00:35:25

诗句

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

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传岁寒姿,古来惟丘翁。

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

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

何须誇落墨,独赏江南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5:25

原文展示:

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
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传岁寒姿,古来惟丘翁。
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
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
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

白话文翻译:

南山的松树在寒风中摇曳,黄叶随风飘落。
谁会怜惜这儿女情长的花朵,它们在冰雪中凋零?
能够传递岁寒之中的坚韧,古往今来只有丘处机。
赵老拿到了这个精妙之处,轻松地洗净了胶粉的虚空。
手中调和着丹砂,染成这鹤顶的红色。
何必夸耀落墨的技艺,独自欣赏江南的工艺。

注释:

  • 萧萧:形容松树在风中的声音,传达一种孤寂感。
  • 劲风:强烈的风,突出环境的严酷。
  • 儿女花:比喻年轻的花卉,暗指柔弱的事物。
  • 岁寒姿:指在寒冷的岁月中依然保持的风姿,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
  • 丘翁:指丘处机,著名的道教人物,象征高洁的志向。
  • 赵叟:指赵昌花,可能是指赵孟頫等,表现出对艺术的追求。
  • 丹砂:红色的矿物,常用作颜料,象征着色彩的运用。
  • 鹤顶红:一种红色的颜色,寓意高雅和独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时值个人生活境遇波折,情感上也显得更加沉思。诗中借山茶花表达了对于坚韧品质的赞美,以及对艺术的独到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山茶花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思考。开篇的“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通过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坚韧的氛围,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接着,诗人通过“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来抒发对美好事物遭遇困境的惋惜,令人深思。

而“能传岁寒姿,古来惟丘翁”则是将山茶花的坚韧与丘处机的高洁相提并论,表现出一种对真理与品格的追求。接下来的“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则承袭了对艺术的探讨,强调了艺术的真谛在于内在的理解,而非表面的技巧。

最后以“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工艺的欣赏,同时也揭示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的独特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展示自然景象,表现出孤寂与坚韧的对比。
    • 中间部分探讨了艺术与生命的关系,强调内涵与真实。
    • 最后两句则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表达出对江南工艺的独特欣赏。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儿女花”)、拟人(“黄叶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的使用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增强了诗的艺术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山茶花的坚韧与艺术的独特,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艺术的真谛,表现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南山松:象征坚韧与孤寂。
  • 儿女花:象征柔弱与美好,易受外界影响。
  • 岁寒姿:象征在逆境中保持的风采,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 丹砂与鹤顶红:象征艺术的色彩与生命的绚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萧南山松”意指什么? A. 孤寂
    B. 繁茂
    C. 动人

  2. “儿女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年轻与脆弱
    B. 坚韧与勇气
    C. 美好与珍贵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对什么的欣赏? A. 笔墨技艺
    B. 江南工艺
    C. 传统文化

答案:1.A,2.A,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李白在自然描写上的不同:苏轼的描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的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百子令 题望杏楼志痛编 满庭芳 春暮送玉泉妹赴湘潭 浪淘沙 春夜听雨 高阳台 伯兄听雨不寐元韵,与仲兄和之 买陂塘 奉题粟香世丈先生冰泉倡和集,即依酬谷盦元韵 春愁 水窗夜坐和外子 悟后 莲蓬人敬次母氏韵 第六夹山船子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楚练 耳刀旁的字 鸡声断爱 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尸字头的字 身外之物 黑字旁的字 比字旁的字 研癖 相知有素 丨字旁的字 打谩评跋 东床娇婿 包含匿的成语 马哨 渊鱼丛爵 旧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