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陶劝农六首》

时间: 2025-04-24 12:18:56

诗句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18:56

原文展示

《和陶劝农六首》
作者:苏轼
诗歌内容: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与劝导,强调无论汉人还是黎民,大家都是同一国家的人民。对那些轻视不教的态度,我敢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情况。怨恨和愤怒只会使我们互相伤害,诉说冤屈也无济于事,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注释

  • 咨尔:指“请你们”。
  • 汉黎:指汉族和黎族,代表不同民族的人民。
  • :平等、相同。
  • 鄙夷:轻视、蔑视。
  • 不训:不教育、不教导。
  • 怨愤: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 劫质:指用暴力手段来争夺或夺取他人的东西。
  • 寻戈相因:因仇恨而动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都极具影响力,风格多变,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苦之际。苏轼通过劝农的主题,试图唤醒人们对农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视,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是一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以平民百姓为中心,表达了对不同民族人民的关心。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社会团结的呼唤,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应团结一致,而不是内讧。诗中“均是一民”强调了人们共同的命运,试图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同时,诗人通过对怨愤和欺谩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指出这种情绪只会导致更大的伤害,从而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极具逻辑性与哲理性,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呼唤汉人和黎民,强调大家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人民。
  2.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质疑对不教育的轻视态度,认为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3.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怨恨和愤怒使得人们互相攻击,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4.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欺骗和谎言无法诉说,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汉黎”与“夫岂其真”、“怨愤”与“欺谩”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夫岂其真”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呼吁团结和谐,反对内斗,强调教育与理解的重要性,表现了苏轼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黎:象征着民族团结。
  • 怨愤:代表着社会矛盾与冲突。
  • :象征战争与冲突,指代人们因怨恨而动武的行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两个民族是哪个?

    • A. 汉族和满族
    • B. 汉族和黎族
    • C. 汉族和苗族
  2. 诗中“怨愤劫质”中的“劫质”指的是什么?

    • A. 夺取他人财物
    • B. 进行和平谈判
    • C. 教育和教导
  3. 诗中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内斗与分裂
    • B. 团结与和谐
    • C. 个人主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劝农诗》
  • 王维的《田园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与陶渊明的《劝农诗》均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苏轼更侧重于社会团结,而陶渊明则更关注个人的田园生活与恬淡心境。两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曾太皇太后挽歌二首 其一 和永叔从驾谒景灵宫 和子华兄闻布谷声而莺声寂然 送勾谌太博通判颍州 又灵沟道中 答曼叔见寄 同曼叔诸君登醴泉观凝碧亭 积雨成雪呈子华 嘉树 和子华湖上书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宝盖头的字 伐山语 穴野 天打雷劈 棘结尾的成语 包含遐的词语有哪些 言字旁的字 匹夫小谅 须髯如戟 竹字头的字 尺开头的成语 镂甲 吞炭为哑 門字旁的字 增增 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履险蹈难 包含救的词语有哪些 丶字旁的字 赛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