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1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18:56
《和陶劝农六首》
作者:苏轼
诗歌内容: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这首诗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与劝导,强调无论汉人还是黎民,大家都是同一国家的人民。对那些轻视不教的态度,我敢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情况。怨恨和愤怒只会使我们互相伤害,诉说冤屈也无济于事,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都极具影响力,风格多变,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苦之际。苏轼通过劝农的主题,试图唤醒人们对农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视,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是一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以平民百姓为中心,表达了对不同民族人民的关心。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社会团结的呼唤,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应团结一致,而不是内讧。诗中“均是一民”强调了人们共同的命运,试图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同时,诗人通过对怨愤和欺谩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指出这种情绪只会导致更大的伤害,从而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极具逻辑性与哲理性,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呼吁团结和谐,反对内斗,强调教育与理解的重要性,表现了苏轼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两个民族是哪个?
诗中“怨愤劫质”中的“劫质”指的是什么?
诗中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与陶渊明的《劝农诗》均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苏轼更侧重于社会团结,而陶渊明则更关注个人的田园生活与恬淡心境。两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