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2:28
独携筇杖入罗浮,
四百名峰今始游。
鲍靓葛洪如有待,
洞云岩月似相留。
一封茅屋梅花古,
半址松坛药灶秋。
谁谓铁桥人不到,我将双袖挹飕飗。
我独自带着竹杖进入罗浮山,
四百座名峰今天才开始游览。
鲍靓和葛洪仿佛在这里等待,
洞中的云、岩上的月亮似乎在留住我。
一封古老的茅屋里梅花依旧盛开,
半座松坛上药灶飘散着秋天的气息。
谁说铁桥上的人无法到达这里?
我将双袖轻轻拂动,任风飘扬。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梁可澜(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游历罗浮山时,以表达他对道教文化及自然景色的感悟与赞美。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吸引了许多修道者和文人墨客,诗人借此表达自我归隐的情怀。
《游罗浮》是一首描写自然山水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在游历罗浮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以“独携筇杖”开篇,展现了诗人独自踏上旅途的情景,仿佛带着一种孤独而自由的心境。四百名峰的描绘,既让人感受到山的巍峨壮丽,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诗中提到的鲍靓与葛洪,是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诗人以他们作为隐喻,表达了对道教精神的向往与对隐居生活的憧憬。接下来“洞云岩月似相留”,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云雾与月光的交融仿佛在呼唤着他继续留在此地。
后四句描绘了古茅屋中的梅花和松坛上秋天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一句“我将双袖挹飕飗”,则是诗人以袖拂风的动作,象征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得的气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道教文化及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以及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两位道士是谁?
A. 李白和杜甫
B. 鲍靓和葛洪
C. 王维和白居易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与和平
B. 自然与隐逸生活
C. 爱情与离别
“我将双袖挹飕飗”中的“挹”字表示什么意思?
A. 抓住
B. 拂动
C. 放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