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41
感事
闻鸡竞枕祖生戈,节制终资马伏波。
久已同仇思敌忾,未堪晞发在阳阿。
有团犹贵勤言练,不战焉能遽议和。
臣朔纵非诸将士,拟赓兵甲净银河。
听闻鸡鸣时,祖父的梦中又见战事,节制依旧仰赖于马伏波的勇猛。
我们已久与敌人同仇敌忾,然而在阳光下不应轻易松懈。
团结仍需注重勤奋与磨练,不打仗怎么能急于谈和呢?
即便臣子朔并非将士,但也应备战,整装待发,准备迎战银河。
蔡国琳,清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目睹国家动荡,对国家和社会有较深的思考。其诗风浑厚,常以古典诗词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和对人民的关切。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及对团结一致的呼吁。反映了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感事》是一首充满战斗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紧迫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闻鸡竞枕祖生戈”,将鸡鸣与战斗相连接,暗示着战事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接着提到“节制终资马伏波”,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也是对当下将领的期待,强调治理国家和打击敌人的重要性。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表达了同仇敌忾的情感,指出在阳光下不应松懈,体现了对敌人的警惕与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最后,诗人指出即使身处非战斗位置的人也应有备战的意识,传递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诗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与情感的深刻挖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感及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在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同时,也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整首诗的主题体现了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团结、奋战的号召。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传达了在战乱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提到哪个历史人物?
A. 曹操
B. 马伏波
C. 李白
D. 诸葛亮
诗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伤感
C. 忧国忧民
D. 爱情
诗中提到“同仇思敌忾”指的是什么?
A. 互相帮助
B. 一起奋斗对抗敌人
C. 和平共处
D. 互相谦让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