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2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28:18
感事
作者: 蔡国琳 〔清代〕
匡时频望济川舟,
王粲年来倦倚楼。
兵衅骤开箕子国,
妖氛又涨萨摩州。
中朝仗仪诛封豕,
大帅无心纵火牛。
十载海军都畀敌,
有谁强弩射涛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诗人时常期待能够乘坐济川的船只来拯救困境,但如今却感到无奈与疲惫。国家的动乱不断,敌对势力猖獗,尤其是箕子国的战乱和萨摩州的妖气加重。朝廷也无能为力,内外无心,纵使大帅也毫无作为。过去十年,海军都落入敌手,谁能在波涛之中强弩射出一箭呢?
蔡国琳,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风格沉郁而深刻。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战争与腐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焦虑。诗的开头,诗人以“匡时频望”表达了对国家和时代的关注与期待,但随即又以“倦倚楼”流露出一种疲惫感,仿佛对这种期待已然无力。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战争的描绘,揭示了国家的危机与腐败,尤其是“兵衅骤开箕子国,妖氛又涨萨摩州”,通过具体的地名和典故,展现了国家面临的多重威胁。
诗的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朝廷无能的批判,“中朝仗仪诛封豕,大帅无心纵火牛”,不仅揭示了内外困境,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而最后两句“十载海军都畀敌,有谁强弩射涛头”,则用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绝望。整首诗在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力量的无能为力。
全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无能为力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刻思考。
诗人对国家时局的看法是什么?
“匡时频望”中的“匡”字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十载海军都畀敌”反映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