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5:59
来则非邪抑是邪,缘堤何必更行沙。
瑟当调处难胶柱,棋到危时见作家。
公论有谁能着脚,事机至此转聱牙。
不如叠嶂双溪下,行对青山坐看花。
来这里是非对错,究竟是善还是恶,
沿着堤岸走,何必再去沙滩。
琴音要在适当的地方调和,
棋局到了危急时刻,才能见到真才实学。
公论到底有谁能说得清,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开始模糊不清。
不如去双溪的山下,
与青山相对坐着,静看花开花落。
作者介绍:四明士子,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盛行的时代。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士人面对社会纷扰与个人理想的矛盾时,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自然归隐生活的向往。
《上吴履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比与隐喻,表达了对人世纷争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便通过“来则非邪抑是邪”引出对道德与是非的探讨,表现出一种对于现实的无奈与困惑。紧接着提到“缘堤何必更行沙”,暗示在面对纷扰时,选择稳定的道路比冒险更为明智。
“瑟当调处难胶柱”一句则把琴声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复杂相结合,表达出人际交往中调和的困难。到“棋到危时见作家”,则更进一步揭示了在关键时刻,真正的才能才会显露无疑。
接下来的“公论有谁能着脚”,深刻反映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事情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评价。最后两句以自然山水的美丽作结,展现了一种逃避世俗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理想生活。整首诗在思考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使读者在领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归隐的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社交与内心宁静的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瑟”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答案:A
“棋到危时见作家”表达了什么?
A. 关键时刻才能见到真正的能力
B. 棋局的复杂性
C. 生活的无趣
答案:A
诗中提到“公论有谁能着脚”,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
B. 大家的看法很难统一
C. 大家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