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5:05
赠常州报恩长老二首 其一
碧玉碗盛红玛瑙,
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
试问禅师得饱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精致的场景:碧玉的碗中盛着红色的玛瑙,井水滋养着石菖蒲。虽然知道供奉佛法的福德是无尽的,但我想问问禅师,您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法供”一词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和尊崇。诗中通过对物象的描绘,暗示了对修行人内心世界的追问。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极具个性,作品广泛,影响深远。
苏轼在诗中赠予常州报恩长老,表达了对高僧的敬意。此时,苏轼已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心境向往清净,反映了他对佛教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以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却在最后以“试问禅师得饱无”引发了对内心满足感的深思。诗的前两句通过对碧玉碗和红玛瑙的描绘,展现了外在的美好与奢华,仿佛在赞美一个高贵的生活方式;而后两句则急转直下,转向对内心世界的反思,揭示了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之间的对比。
苏轼在这首诗中不仅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也传达了对心灵充实的渴望。禅宗强调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这与外在的物质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也知法供无穷尽”的表达,传达了对佛法的认同,但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真谛的追问,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外在奢华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追求与空虚,揭示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引发人们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碧玉碗”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富贵与美好
C. 自然
“试问禅师得饱无”中的“得饱”指的是?
A. 物质的享受
B. 精神的满足
C. 食物的饱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