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3:13
安期生,世知其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生尝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予每读此,未尝不废书而叹,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谁为之。故意战国之士,如鲁连虞卿,皆得道者欤?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事既两大缪,飘然籋遗风。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茂陵秋风客,望祀犹蚁蜂。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安期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仙人,而太史公说蒯通善于齐国的安期生。安期生曾经向项羽献策,但项羽不肯采纳。项羽想要封赏这两个人,但两人最终都不愿意接受,选择了逃离。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停下笔来叹息,唉,谁能算得上真正的仙人呢?那些战国时期的士人,如鲁连和虞卿,难道也算得上得道之人吗?安期生本是个策士,平日里与蒯通交往,曾向重瞳子献策,却没有见到隆准公。想必他应该像鲁仲连一样,能够一拍掌就吐出长虹。可惜的是,他却难以忍受坐卧洗漱的烦恼,宁可挹起扛鼎的豪情。事情既然如此错综复杂,飘然间就留下一种遗风。于是我明白了,世间的士人,出世或许能乘龙而上,怎能与山泽的穷困之人相比,忍饥啖食柏松?纵使偶尔不死,也不过是个仆人而已。茂陵的秋风中,望着祭祀的场景,如同蚂蚁和蜂一样庸俗。海上如同瓜枣,听得到却见不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自然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形成了他作品中深厚的人生哲学。
《安期生?并引?》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他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融入其中,表现了他对于士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心态。
《安期生?并引?》通过对安期生的描写,探讨了士人与仙人之间的关系。安期生被视为仙人,但苏轼通过历史的回顾,揭示了真正的“得道”并不容易。诗中提到的鲁连和虞卿,代表了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但他们的成就与安期生的平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对人物的描写充满了历史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展现了自己的哲思,尤其是在对比“出世”与“入世”的选择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思考,透露出一种超脱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安期生及历史人物的描写,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出诗人对士人理想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安期生被认为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鲁连和虞卿是什么身份?
诗中提到的“扛鼎”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