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安期生?并引?》

时间: 2025-07-30 07:10:21

诗句

安期生,世知其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生尝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

予每读此,未尝不废书而叹,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谁为之。

故意战国之士,如鲁连、虞卿,皆得道者欤?

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

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

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

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

事既两大缪,飘然籋遗风。

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

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

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

茂陵秋风客,望祀犹蚁蜂。

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7:10:21

原文展示

安期生,世知其为仙者也,然太史公曰蒯通善齐人安期生,生尝以策干项羽,羽不能用,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予每读此,未尝不废书而叹,嗟乎,仙者非斯人而谁为之。故意战国之士,如鲁连虞卿,皆得道者欤?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尝干重瞳子,不见隆准公。应如鲁仲连,抵掌吐长虹。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事既两大缪,飘然籋遗风。乃知经世士,出世或乘龙。岂比山泽臞,忍饥啖柏松。纵使偶不死,正堪为仆僮。茂陵秋风客,望祀犹蚁蜂。海上如瓜枣,可闻不可逢。

白话文翻译

安期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仙人,而太史公说蒯通善于齐国的安期生。安期生曾经向项羽献策,但项羽不肯采纳。项羽想要封赏这两个人,但两人最终都不愿意接受,选择了逃离。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忍不住停下笔来叹息,唉,谁能算得上真正的仙人呢?那些战国时期的士人,如鲁连和虞卿,难道也算得上得道之人吗?安期生本是个策士,平日里与蒯通交往,曾向重瞳子献策,却没有见到隆准公。想必他应该像鲁仲连一样,能够一拍掌就吐出长虹。可惜的是,他却难以忍受坐卧洗漱的烦恼,宁可挹起扛鼎的豪情。事情既然如此错综复杂,飘然间就留下一种遗风。于是我明白了,世间的士人,出世或许能乘龙而上,怎能与山泽的穷困之人相比,忍饥啖食柏松?纵使偶尔不死,也不过是个仆人而已。茂陵的秋风中,望着祭祀的场景,如同蚂蚁和蜂一样庸俗。海上如同瓜枣,听得到却见不到。

注释

  • 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常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 蒯通:历史人物,善于交际,曾劝说项羽。
  • 重瞳子:指项羽的谋士。
  • 隆准公:指项羽的另一位谋士。
  • 鲁连、虞卿:战国时期的著名游说者,被认为是得道之士。
  • 扛鼎:比喻有能力担当重任。
  • 茂陵:汉代的一个地方,指代汉朝的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自然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任官职,因政治原因多次贬谪,形成了他作品中深厚的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安期生?并引?》创作于苏轼被贬期间,他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融入其中,表现了他对于士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心态。

诗歌鉴赏

《安期生?并引?》通过对安期生的描写,探讨了士人与仙人之间的关系。安期生被视为仙人,但苏轼通过历史的回顾,揭示了真正的“得道”并不容易。诗中提到的鲁连和虞卿,代表了士人的理想与追求,但他们的成就与安期生的平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对人物的描写充满了历史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批判。苏轼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展现了自己的哲思,尤其是在对比“出世”与“入世”的选择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思考,透露出一种超脱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节提及安期生,突出其仙人形象,但同时引入了历史人物蒯通。
  • 第二节描述安期生未被项羽采纳,反映了士人的困境。
  • 第三节通过鲁连和虞卿的对比,探讨得道者的标准。
  • 第四节用“扛鼎”的意象体现出对英雄豪杰的向往。
  • 第五节通过“飘然”的意象,表现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人与仙人进行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 拟人:对秋风和蚁蜂的描绘,生动形象。
  • 对仗:句式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安期生及历史人物的描写,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出诗人对士人理想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人:象征超脱与理想。
  • 士人: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安期生被认为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汉代
    • B. 战国
    • C. 唐代
    • D. 宋代
  2.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鲁连和虞卿是什么身份?

    • A. 农民
    • B. 商人
    • C. 游说者
    • D. 武将
  3. 诗中提到的“扛鼎”是指什么?

    • A. 有能力承担重任
    • B. 进行战斗
    • C. 追求财富
    • D. 游历四方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李白: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苏轼更多关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李白则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词三百首》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留别耿湋侯钊冯著 送顾秘书献书后归岳州 送韩都护还边 送惟良上人归江南(一作郢上人) 送姨弟裴均尉诸暨(此子先君元相旧判官) 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一作李端诗) 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端公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 送绛州郭参军 送从叔程归西川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水字旁的字 身字旁的字 扑梭梭 丨字旁的字 苫眼铺眉 一夕白发 拨云撩雨 上首 福无十全 反反复复 谨庸 符贶 浮声切响 缶字旁的字 卜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