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暮雨谣三叠 其一》

时间: 2025-04-23 03:51:58

诗句

不雨怜生草,曾亲撷翠人。

林塘三百步,车去竟无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3:51:58

原文展示:

不雨怜生草,曾亲撷翠人。林塘三百步,车去竟无尘。

白话文翻译:

不下雨时,我怜惜生长的草,曾经亲自去采摘那翠绿的植物。林边的塘水离我三百步,车子驶去时竟然没有留下灰尘。

注释:

  • :怜惜,心疼。
  • 生草:指新生的草,富有生机。
  • :采摘,摘取。
  • 翠人:指翠绿的植物,这里可能象征着美好或生机。
  • 林塘:林边的水塘。
  • 竟无尘:竟然没有留下灰尘,形容车子行驶时非常安静。

典故解析:

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翠人”可理解为对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意在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与珍惜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洵甫,号佩弦,晚号香亭,清代诗人、散文家。其作品常以激昂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怀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暮雨谣三叠》是龚自珍在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困境之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反映了他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和细腻观察。首句“不雨怜生草”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珍惜,尤其是在干旱的环境中,草木的生长显得尤为可贵。接下来的“曾亲撷翠人”则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他曾在大自然中流连忘返,亲自感受那些翠绿的植物。诗中的“林塘三百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诗人用距离感来增强这种静谧感,同时“车去竟无尘”的描写,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仿佛在表达对喧嚣尘世的逃避。整首诗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象,更渗透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雨怜生草:在没有雨的情况下,我对生长的草感到怜惜,暗含了对生存环境的无奈与关心。
  2. 曾亲撷翠人:我曾亲自去采摘那些翠绿的植物,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深入的体验。
  3. 林塘三百步:描述了林边水塘的距离,给人一种空间的感受,增添了画面感。
  4. 车去竟无尘:车子离去时没有留下尘埃,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只留下了诗人的思绪。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草木赋予情感,使其显得更加生动。
  • 对仗:如“不雨”与“生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通过“林塘”与“车去”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宁静与和谐生活的渴望,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生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复苏。
  • 翠人:代表美好的自然景观,寓意诗人的情感寄托。
  • 林塘: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生活背景与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怜”字的意思是什么? A) 高兴
    B) 怜惜
    C) 忘记
    D) 疲惫

  2. “不雨怜生草”中的“生草”指的是什么?
    A) 新长的草
    B) 死去的草
    C) 干枯的草
    D) 雪中的草

  3. 诗歌中提到的“翠人”代表什么?
    A) 诗人
    B) 植物
    C) 动物
    D) 风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两首诗均以草为意象,但龚自珍更侧重于对自然生命的怜惜,而白居易则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却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登夏州城楼 牡丹花 杏花 桃花 黄河 题肤功雅奏图 晓睡 晓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轻詎 不堪入目 情意绵绵 因开头的成语 三撇旁的字 白柘 聪明出众 身字旁的字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明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贻的成语 辵字旁的字 危栏 指腹为婚 豕字旁的字 片字旁的字 流派 礼奢宁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