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3:04
才尽不吟诗,非关象喙危。
青山有隐处,白日无还期。
病骨时流恕,春愁古佛知。
观河吾见在,莫畏镜中丝。
全诗翻译:
才华已尽,不再吟诗,并不是因为像鸟喙那样危险。青山中有隐秘的地方,白天的日头却没有再回来的期望。病重的身体偶尔流露出宽恕,春天的忧愁古老的佛陀也知道。看着河流,我意识到自己还在,不必畏惧镜中浮现的丝绸。
本诗涉及的典故不多,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号香圃,晚号“天若”。他是“桐城派”诗人的重要代表,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鲜明的个性,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细腻之处。
《才尽》作于龚自珍的晚年,正值他人生的低谷,身体状况不佳,心境沉重。诗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与对生命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愁苦与无奈。
《才尽》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开篇“才尽不吟诗,非关象喙危”,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创作灵感的枯竭,虽不至于危机四伏,但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失落。接着“青山有隐处,白日无还期”,诗人借青山的隐秘与时间的流逝,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这里的“隐处”,或许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而“白日无还期”则让人感到时间的不可逆转,令人感到惋惜。
后两句“病骨时流恕,春愁古佛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忧愁,病痛的身体使他更加敏感,而春愁则是对生命的感伤,古佛的智慧似乎能够理解他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最终“观河吾见在,莫畏镜中丝”则让人看到一种生存的希望,尽管身处困境,但依旧能在观察自然中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提醒自己不必过于畏惧内心的迷惘。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远,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创作灵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未来的期盼,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哲思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人“才尽不吟诗”的原因是什么?
A. 生活艰难
B. 灵感枯竭
C. 心情愉悦
诗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自然的宁静
C. 内心的隐秘
“白日无还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龚自珍的《才尽》在语气上显得更加沉重与内省,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畅快。两者的风格各异,表达了不同的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