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2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24:50
次韵弟观用王介甫桃源行韵写感为西湖行
作者:陈著 〔宋代〕
钱塘江头驻龙马,
西湖风光甲天下。
西湖西边屋万闲,
中有沈沈醉花者。
莺莺燕燕日日春,
萍虀豆粥蜡代薪。
黑杀吹飚忽过江,
忧贻君父辱在臣。
烽火连天天已近,
浪将督师答天问。
畏缩不前江神嗔,
坐受排墙侣西晋。
嗟今玉辇竟蒙尘,
将相受辱甘帼巾。
求如西晋已觖望,
万世遗笑无人秦。
在钱塘江的尽头,龙马停驻,
西湖的美景独占天下。
西湖西边有万间闲宅,
其中有一位醉花的游人。
莺歌燕舞,春日常在,
萍水相逢,豆粥与蜡烛相伴。
一阵黑风骤然掠过江面,
忧虑的我对君父的羞辱在于臣子。
烽火连天,战事已近,
海浪将督师的问询带回天边。
我因畏惧而不敢向前,江神对我生气,
坐受排斥的墙壁与西晋的友人。
唉,如今的皇车已蒙尘,
将相们受到的羞辱甘于妇女之巾。
我只希望像西晋那样,
万世遗笑无人问秦朝之事。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著称。诗风清新,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历史的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西湖旅行时,受王介甫《桃源行》的启发,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夹杂了对历史战争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
这首诗以西湖的美丽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游人沉醉于春日的自然之中。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事的感慨。诗中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秀丽风光,还蕴含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陈著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莺燕飞舞的春日画面,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生动的氛围。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战火纷飞的现实,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忧虑,显现出深沉的历史感。最后一联更是直指人心,感叹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对历史变迁的忧虑,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欢愉的享受,也有沉重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马”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力量
C. 忧虑
“莺莺燕燕日日春”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诗中提到的“烽火”指的是什么?
A. 战争
B. 和平
C. 自然灾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介甫的《桃源行》,两者均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境地,但陈著的诗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反映出诗人与历史之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