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清泠轩》

时间: 2025-05-06 02:42:54

诗句

石冷苔生晕,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42:54

原文展示:

题清泠轩
作者: 司马槱 〔宋代〕

石冷苔生晕,
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
春色半沧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石头冰冷,上面长满了青苔;微风吹拂,竹子在高处摇曳,显得格外凉爽。诗人感叹道人(隐士)不知去向,只剩下这半片春色映照在沧浪(大海)之上,似乎在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注释:

  • 石冷:石头很冷,可能指的是石头因天气寒冷而显得冰凉。
  • 苔生晕:青苔在石头上生长,形成一层层的晕状。
  • 风高:风势很高,可能指风吹得很大。
  • 竹度凉:竹子在风中摇动,显得凉爽。
  • 道人:隐士,指修道的人。
  • 沧浪:指大海,常用于表达广阔和深远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槱,字子真,号清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蕴含哲理,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春日,诗人可能是在一处清凉的竹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清幽,因而生发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诗歌鉴赏:

《题清泠轩》通过对清幽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开篇以“石冷苔生晕”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青苔生长在冰冷的石头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风高竹度凉”则通过对风与竹子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爽的气息,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凉意。诗的后两句“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则引导出一种情感的转折,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而是在思考隐士的去向,似乎在寻找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整体来看,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淡远的哲思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冷苔生晕:通过描写石头的冷和青苔的生长,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2. 风高竹度凉:风的高亢与竹子的摇曳,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受,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3. 道人何处去:引入思考,隐士的去向不明,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4. 春色半沧浪:春天的色彩映照在大海上,隐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与沧浪相比较,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诗中“冷”和“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融合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冷:象征寒冷与孤独,暗示隐士的生活。
  • 苔生晕:象征生命的顽强与时间的流逝。
  • 风高竹度:象征清新与自然的和谐。
  • 沧浪:象征广阔的生命和时光的无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哪个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2. 诗中“道人”指的是? A. 商人
    B. 隐士
    C. 学者
    D. 战士

  3. “春色半沧浪”中“沧浪”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大海
    C. 湖泊
    D. 小溪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秋季的宁静与孤独感,而司马槱的《题清泠轩》则是春天的清新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
  • 《山水诗论》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木兰花慢 长安怀古 木兰花慢·赠上海市人民政府徐平羽秘书长,徐方兼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木兰花慢 感春,和苍虬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和青萍居士悼亡姬之作 木兰花慢 代人赠吹箫赵生 木兰花慢 和国范郎中见赠严韵 木兰花慢·饱经霜古树 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简周丈缦云李君壬菽戊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小编 锦裵 欢声如雷 飞鹰走狗 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骈的成语 亠字旁的字 无头无尾 十口相传 绞丝旁的字 马字旁的字 击扣 沦寂 龙飞凤翔 捏一把汗 行字旁的字 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