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9:07
虫豸诗。浮尘子(三首)
作者: 元稹 〔唐代〕
可叹浮尘子,纤埃喻此微。
宁论隔纱幌,并解透绵衣。
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
病来双眼暗,何计辨雰霏。
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已微于蠢蠢,仍害及仁人。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但觉皮肤憯,安知琐细来。
因风吹薄雾,向日误轻埃。
暗啮堪销骨,潜飞有祸胎。
然无防备处,留待雪霜摧。
可叹这浮尘子,微小如同尘埃。
怎能谈论那隔着纱幌的事情,
而又能够透过绵衣看见?
有毒的虫子能致病,无声息却看不见它飞。
病来时双眼昏暗,如何分辨那雾霭?
偶尔可以在蚊子的睫毛上筑巢,
为何却又附在蟒蛇的鳞片上?
这微小的存在,依然能够伤害仁人。
动植物皆与命运相连,
连那细微的毫毛也与我相关。
哀哉这种小东西,生死与浮尘为敌。
只觉皮肤发痒,怎能知道细微的原因?
是因为风吹动薄雾,向阳误了轻尘。
暗中啃噬能够销蚀骨骼,
潜伏飞行的虫子带来祸胎。
然而无处可防备,只能任由雪霜摧残。
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和甫,号微之,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著有《元稹集》。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人情世态与生活细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稹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人生感伤之时,浮尘子象征着生活中那些微小却潜在的危害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
《虫豸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微小生物对人类生命的威胁。诗中“可叹浮尘子,纤埃喻此微”一句,直接引入主题,设置了诗的基调。细小的虫子在生活中似乎微不足道,然而它们却能通过无声无息的方式影响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令人警惕。
接下来的几句以对比和联想的方式,突出了虫子的隐蔽性和危险性。作者将虫子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出一种无形的威胁感。特别是“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通过这样的比喻,揭示了生物的复杂关系和生态的微妙平衡。
最后,诗人以“然无防备处,留待雪霜摧”总结全诗,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刻理解,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生活中总有意想不到的危害潜伏在周围。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哀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比喻将虫子与浮尘结合,展示其微小而又潜在的威胁。通过对比与联想,诗人有效地传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潜在的威胁,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微小生物的忽视,以及对健康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虫豸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不洁和威胁,元稹通过虫豸反映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警醒,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浮尘子”象征什么?
A. 大自然
B. 微小的危险
C. 明亮的未来
D. 健康的生活
诗人用“蟒鳞”来比喻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隐藏的威胁
C. 幸福的生活
D. 自然的美丽
诗的最后一句“然无防备处,留待雪霜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乐观
B. 对无常的无奈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幸福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元稹的《虫豸诗》中,虫子象征着隐秘的威胁;而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月光与思乡的情感,展现了另一种脆弱的感受。两者都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与存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