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35:59
维鹈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
才能辨别东西位,未解分明管带身。
自食自眠犹未得,九重泉路托何人。
尔母溺情连夜哭,我身因事有时悲。
钟声欲绝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莲花上品生真界,兜率天中离世途。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节量梨栗愁生疾,教示诗书望早成。
鞭扑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
深嗟尔更无兄弟,自叹予应绝子孙。
寂寞讲堂基址在,何人车马入高门。
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
烦恼数中除一事,自兹无复子孙忧。
长年苦境知何限,岂得因儿独丧明。
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
乌生八子今无七,猿叫三声月正孤。
寂寞空堂天欲曙,拂帘双燕引新雏。
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5:59
《哭子十首(翰林学士时作)》
作者:元稹
维鹈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
独在中庭倚闲树,乱蝉嘶噪欲黄昏。
才能辨别东西位,未解分明管带身。
自食自眠犹未得,九重泉路托何人。
尔母溺情连夜哭,我身因事有时悲。
钟声欲绝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
莲花上品生真界,兜率天中离世途。
彼此业缘多障碍,不知还得见儿无。
节量梨栗愁生疾,教示诗书望早成。
鞭扑校多怜校少,又缘遗恨哭三声。
深嗟尔更无兄弟,自叹予应绝子孙。
寂寞讲堂基址在,何人车马入高门。
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
烦恼数中除一事,自兹无复子孙忧。
长年苦境知何限,岂得因儿独丧明。
消遣又来缘尔母,夜深和泪有经声。
乌生八子今无七,猿叫三声月正孤。
寂寞空堂天欲曙,拂帘双燕引新雏。
频频子落长江水,夜夜巢边旧处栖。
若是愁肠终不断,一年添得一声啼。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因丧子之痛而产生的深切哀伤。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逝去孩子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以鹈鹕和马的遭遇引出自己的悲哀,独自倚靠在庭院的树下,听着蝉鸣,感到时光的流逝与孤独。
诗人虽然能够辨别方向,却无法摆脱心中的苦痛,九重泉路的托付又在何人?他的妻子因悲痛而整夜哭泣,自己也因世事而忧伤。钟声的响起让他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光,莲花与兜率天的意象则带出一种超脱的渴望。诗人意识到彼此的业缘多有阻碍,不知将来是否还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
生活的艰难让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担忧,感受到教育的重任,然而心中不断的遗憾又让他倍感无奈。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感到自己似乎已经绝了子孙,寂寞的讲堂无人问津,往昔的朋友也已变得稀少,老年的苦恼让他无从解脱。
最终,诗人感受到无尽的孤独,乌鸦的啼叫和猿的哀鸣更是让他倍感孤独。夜深人静时,他的泪水与经声交织在一起,生命如长江水般流淌,而离去的孩子只有在梦中才能再见。
元稹,字微之,号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主张诗歌应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作品风格清新,感情真挚。
此诗作于元稹丧子之时,表达了他对失去儿子的深切哀痛和对未来的迷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元稹的《哭子十首》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的哀悼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丧子之痛的无奈与悲伤。首联中提到的“维鹈受刺因吾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因过失而产生的悲惨境地,鹈鹕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自责与痛苦。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独在中庭倚闲树”的孤寂场景,衬托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蝉鸣的嘶噪在黄昏时分显得格外凄凉,似乎在与他的哀愁共鸣。诗人虽能“辨别东西”,却无法解开心中的苦痛,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人感同身受。
在描绘家庭的情感时,诗人提到“尔母溺情连夜哭”,显示出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与共同的悲痛。后续的诗句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逝去儿子的怀念,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无奈与茫然,尤其是“自叹予应绝子孙”的感慨,更是将个人的悲痛升华为对生命延续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儿子深切的怀念,也有对生活无常的无奈,展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父亲在苦难中挣扎的心路历程。元稹的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情,意象生动而富有哲理,使得这首诗在唐代哀悼诗中占有一席之地。
整首诗以失子之痛为核心,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与对家庭责任的反思,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父爱的深沉与无奈。
元稹的《哭子十首》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维鹈”象征什么?
“尔母溺情连夜哭”中,诗人所描绘的情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