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16:42
尚忆防秋日,疏渠转曲城。
万方知盗息,此地看桥成。
拄杖知频过,游鱼莫漫惊。
明朝趁虚去,画柱晓霜明。
我仍然记得防秋的日子,
那稀疏的水渠蜿蜒绕过城市。
各地的盗贼都已息伏,在这里能看到桥的建成。
我拄着拐杖常常经过此地,
游动的鱼儿也不再惊慌。
明天清晨我将趁机离去,
画柱上沾着晨霜显得格外明亮。
周紫芝(约1080年—约1150年),字德润,号紫芝,南宋初期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
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后,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桥成》是周紫芝的一首充满 nostalgia(怀旧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秋日、渠水、桥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尚忆防秋日”,便引入了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给人以深刻的时光感。接着“疏渠转曲城”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优美,也暗示了生活的曲折与复杂。
“万方知盗息”一句,诗人对生活安宁的期盼与对社会治安的关注,反映了他内心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拄杖知频过”,则流露出诗人年长、身心疲惫的状态,但他依然坚持在这熟悉的地方,展现了他与自然、与环境的深厚情感。
最后两句“明朝趁虚去,画柱晓霜明”,说明了诗人对将来生活的规划与期待,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悬念。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整首诗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回忆,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人文关怀。
诗中提到的“万方知盗息”意指:
A. 各地盗贼活动频繁
B. 各地盗贼停止作恶
C. 诗人对盗贼的厌恶
D. 诗人对社会安宁的无奈
“明朝趁虚去”中的“虚”是指:
A. 机会
B. 空闲
C. 空洞
D. 虚假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周紫芝的《桥成》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人文情怀,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两首诗虽主题不同,却都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