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5:22
儒冠都傲骨,态肯乞谁怜。
一任贫悬罄,终羞贱执鞭。
绳长思繫日,瓯缺转忧天。
雁户何时奠,萧条万井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傲骨与独立精神。诗中提到:身为儒者,我有着傲然的气节,难道会向谁乞求怜悯?即使生活贫困,我也绝不会为贱贩所屈辱。长长的绳索系着我的理想,然而瓯杯却因缺口而忧虑。大雁何时才能安息,眼前却是满目萧条,烟雾弥漫的景象。
陆汝猷,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传世,但其诗作在清代文人中颇具影响力。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风格清新而深沉。
此诗作于作者归自饶阳之际,可能源于对当下社会现状的反思,以及对自我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感慨。反映了清代士人面对生活困顿时的无奈与傲骨。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句蕴含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陆汝猷对人生的独立思考与执着追求。开篇用“儒冠都傲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气节,强调了他作为一个儒者所应具备的傲然风骨。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表达了即使生活困窘,也不愿向低贱的职业低头,显示出强烈的自尊心和对理想的坚守。
“绳长思繫日,瓯缺转忧天”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困境的忧虑。绳索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而瓯的缺口则暗示着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缺憾。最后两句“雁户何时奠,萧条万井烟”则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也反映了清代士人对社会动荡的深思和对理想不屈的追求。
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不向困境低头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这种矛盾的情感,恰恰体现了清代士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自信。
诗中“儒冠”象征什么?
A. 低贱的职业
B. 儒者的身份
C. 贫穷的生活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A. 乞求怜悯
B. 不屈不挠
C. 随波逐流
“绳长思繫日”中的“绳”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困境
B. 理想的追求
C. 朋友的支持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但陆汝猷的诗更多地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是乐观向上的情绪。两首作品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