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1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16:28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这首诗的作者在卫州三十里的荒草地上,偶然听到路人说这里是比干的墓地。他于是下马,轻抚石碑,感叹多次却无法离去。虽然他写下了这首诗,想要表达对比干的哀悼,但他更在乎比干的心志,而非这座墓。世间的贤者与愚者,终究都要化为黄土。比干也是普通人,千千万万年来,都是如此。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字子晦,号苕溪,著有诗文多部,风格清新,富有哲理。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比干墓》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游历卫州时,因路人提及比干的墓地而引发的感慨。比干的忠诚与悲剧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促使他思考忠臣的价值与生命的归宿。
《比干墓》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干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忠诚与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诗的开头描绘了卫州的荒凉,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正如比干的悲惨命运一般。随着诗人的下马、抚碑,他的情感愈加浓厚,三叹之声,更是体现了他对比干忠贞精神的敬仰与对历史的反思。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一句,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哲理思考:比干的忠诚与信念才是值得铭记的,而不仅仅是这座空洞的墓地。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的共同命运,贤者与愚者终将化为黄土,强调了人之共性与历史的无情。最后以“千千万万古”收尾,表达人生的短暂与历史的悠久,既有对个体的哀悼,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卫州三十里,荒墩草无数。
描述卫州的地理环境,荒凉的景象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忽听路人言,此葬比干处。
路人的话引发了诗人的思考,暗示着历史的遗忘与重现。
下马拊石碑,三叹不能去。
下马抚摸石碑,表现出诗人对比干的敬仰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斐然成歌章,聊书墓头树。
尽管情感复杂,诗人依然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对比干的追思。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
强调心灵的追忆比实际的墓地更为重要。
世间贤与愚,同尽成黄土。
反映出人类的共同命运,体现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斯人亦人尔,千千万万古。
比干虽为历史人物,但也是一位普通人,强调人性的普遍性。
整首诗强调了对忠诚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感叹历史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对比干的追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提及的历史人物是:
诗人对比干的态度是:
“我吊比干心,不吊比干墓”这句强调的是:
答案:
与杜甫《春望》的对比,可以看出汪元量的诗更集中在历史人物的精神与命运上,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苍凉与个人的无奈。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