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

时间: 2025-05-07 06:58:59

诗句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8:59

原文展示:

庵是何年立,其中有一僧。
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
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
夜来新过虎,抓折树根藤。

白话文翻译:

这座庵堂是哪一年建立的,其中住着一个和尚。
青翠的崖壁自古以来就险峻,白天几乎没有人来攀登。
周围的事物清晰地相映成趣,我的生活却无法隐居其中。
昨夜我刚刚遇到老虎,抓断了树根和藤蔓。

注释:

  • :指隐居的寺庙或道观。
  • 苍崖:高耸的岩崖。
  • :险峻,形容山势的陡峭。
  • 少人登:不常有人攀登。
  • 众物清相映:周围的景物清晰而相辅相成。
  • 隐未能:无法真正隐居。
  • 夜来新过虎:昨夜刚刚遇到老虎,"新过"意指刚刚经过。
  • 抓折树根藤:老虎抓断了树根和藤蔓,形象地描绘出危险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常以山水为题材,作品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游雁荡山八首·石门庵》是徐照在游览雁荡山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隐秘的庵堂以及周围苍翠的山崖,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险峻与美丽。诗的开头以“庵是何年立”引入,表现出对庵堂历史的好奇,接着描绘了高耸的苍崖和清幽的环境,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的和谐美感。诗人想要隐居于此,但却因世事纷扰未能如愿,表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无奈。最后一联提到“夜来新过虎”,则突显了潜在的危险,暗示了隐居生活并不总是宁静的。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庵堂环境,还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和归隐的向往,以及面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庵是何年立:开篇设置疑问,勾起对庵堂历史的探索欲。
  2. 其中有一僧:揭示庵堂的生活状态,表明有僧人居住于此。
  3. 苍崖从古险:强调自然环境的险峻,暗示隐居生活的不易。
  4. 白日少人登:进一步加强人迹罕至的意境,突显孤独。
  5. 众物清相映:描写周围景物的清晰与美好,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6. 吾生隐未能:表达诗人渴望隐居但又无法实现的困境。
  7. 夜来新过虎:突显潜在危险,暗示隐居生活的风险。
  8. 抓折树根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紧张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苍崖”、“庵”,将自然与隐逸生活结合。
  • 对仗:如“白日少人登,众物清相映”,增加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有情,有生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其在追求内心宁静过程中的挣扎与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隐居与清静的生活。
  • 苍崖:象征自然的险峻与伟大,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老虎:象征生活中的危险与不可预测的因素,强调隐居生活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庵”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座寺庙
    • C. 一种植物
  2.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无所谓
    • C. 厌恶
  3. “夜来新过虎”中的“虎”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危险
    • C. 朋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但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个人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徐照的隐逸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与修辞》

相关查询

石宫四咏 漫歌八曲。小回中 补乐歌十首。六英 补乐歌十首。网罟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 系乐府十二首。思太古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 说洄溪招退者(在州南江华县) 夜宴石鱼湖作 酬孟武昌苦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局天扣地 毋字旁的字 迂退 谋图不轨 琐尾流离 儿字旁的字 参回斗转 爪字旁的字 崟岌 韵结尾的成语 氏字旁的字 慨爽 徇国忘家 出头棒子 失合 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翚的词语有哪些 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