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3:01
道德酿缙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顷思阙思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道德如同美酒,酿造出博学的绅士,
他们的容貌清澈无污。
远望之下,鄙陋小气消失殆尽,
更何况那持久的亲情。
最近思考到的,不是缺乏思维的变化,
而是四种教化能够提升众生。
众多的学生齐聚,
愚昧无知全都转为仁爱。
贤者与圣人虽然不同,
但气质与品德应当相等。
叔度(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
千年风采依旧如新。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韶,号澄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张镃为人清白正直,注重道德修养,常以诗歌表达对道德、仁爱等主题的思考。其作品富有哲理性,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和历史价值。
《杂兴》这首诗写于张镃的晚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对道德、仁爱、教育等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贤者、圣人之道的崇敬,以及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杂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张镃通过对道德与仁爱的歌颂,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诗的开头以道德与缙绅的结合为引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中的影响。随后,诗人通过对“鄙吝”的消除,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暗示了人际关系中亲情的珍贵与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张镃探讨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境界,尤其是对“仁”的追求。这里的“济济三千徒”描绘了一幅热烈的学习场景,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与向心力。
诗的最后两句回归到个人的修养与师承,强调了即使贤者与圣人之间存在差别,但其气质与品德应当是相通的。诗人以“叔度”作为自己的师者,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传承,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深远,体现了张镃对道德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道德修养与仁爱的强调,倡导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展现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杂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镃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叔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叔孙通
c) 孔子
诗中“济济三千徒”意指什么?
a) 学生众多
b) 朋友众多
c) 知识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