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兴》

时间: 2025-05-01 00:33:01

诗句

道德酿缙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顷思阙思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3:01

原文展示:

道德酿缙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顷思阙思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白话文翻译:

道德如同美酒,酿造出博学的绅士,
他们的容貌清澈无污。
远望之下,鄙陋小气消失殆尽,
更何况那持久的亲情。
最近思考到的,不是缺乏思维的变化,
而是四种教化能够提升众生。
众多的学生齐聚,
愚昧无知全都转为仁爱。
贤者与圣人虽然不同,
但气质与品德应当相等。
叔度(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
千年风采依旧如新。

注释:

  • 道德:指的是品德与道义。
  • 缙绅:指有德行的士人。
  • 睟容:形容人容貌清净、无瑕疵。
  • 鄙吝:指小气、狭隘。
  • 阙思:缺乏思考。
  • 四教:指儒教、道教、佛教、法教等四种教化。
  • 济济:形容人众多,气氛热烈。
  • :指仁爱、善良。
  • 贤圣:指有德行的人和圣人。
  • 气类:指气质与品性。
  • 叔度:指古代著名的学者叔孙通。
  • 千载风如新:形容古老的风范依然如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韶,号澄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张镃为人清白正直,注重道德修养,常以诗歌表达对道德、仁爱等主题的思考。其作品富有哲理性,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杂兴》这首诗写于张镃的晚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对道德、仁爱、教育等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贤者、圣人之道的崇敬,以及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杂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张镃通过对道德与仁爱的歌颂,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诗的开头以道德与缙绅的结合为引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中的影响。随后,诗人通过对“鄙吝”的消除,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暗示了人际关系中亲情的珍贵与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张镃探讨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境界,尤其是对“仁”的追求。这里的“济济三千徒”描绘了一幅热烈的学习场景,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与向心力。

诗的最后两句回归到个人的修养与师承,强调了即使贤者与圣人之间存在差别,但其气质与品德应当是相通的。诗人以“叔度”作为自己的师者,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传承,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深远,体现了张镃对道德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德酿缙绅:道德是如同美酒般酿造出有学识的绅士。
  2. 睟容无点尘:他们的面容清澈,没有一点污垢。
  3. 望之鄙吝消:从远处看,鄙陋与小气都消失了。
  4. 矧得累夕亲:更何况这种道德能让亲情持久。
  5. 顷思阙思化:最近思考到的,不是缺乏思考的变化。
  6. 四教隆诸身:四种教化能够提升众生的境界。
  7. 济济三千徒:众多的学生齐聚一堂。
  8. 变蒙尽为仁:愚昧的状态全都转变为仁爱。
  9. 贤圣虽不同:贤者与圣人虽有差异。
  10. 气类当等伦:但其气质与品德应当是相等的。
  11. 叔度亦我师:叔度(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
  12. 千载风如新:千年后的风采依旧如同新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德比作美酒,强调其价值与影响。
  • 对仗:如“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语句更加流畅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道德修养与仁爱的强调,倡导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展现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德: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与价值。
  • 缙绅:代表有道德修养的士人。
  • :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与关爱。
  • 四教:象征着不同的文化与教育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杂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镃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叔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叔孙通
    c) 孔子

  3. 诗中“济济三千徒”意指什么? a) 学生众多
    b) 朋友众多
    c) 知识众多

答案:

  1. b) 张镃
  2. b) 叔孙通
  3. a) 学生众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劝学》:颜真卿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杂兴》《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描写,而《杂兴》则更关注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的提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日宜春道中 次韵李袁州绝句七首 其七 对菊成咏 段元衡出示与晦翁九日登紫霄峰诗及手帖并及 挽朱通判 饭枫桥铺 长田舖二首 寄黄子耕 秉文同成父问屋普圆过予而归 呈周昭礼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文艺 桑业 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清正 讥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珠宫 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原野厌人之肉 鬯字旁的字 虐老兽心 邑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亠字旁的字 声罪致讨 鸿鹄将至 辰字旁的字 匡庐图 鸡骨支床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