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柳》

时间: 2025-04-28 21:35:22

诗句

绿树低昂不自持,河桥风雨弄春丝。

残黄浅约眉双歛,欲舞先夸手小垂。

快马折鞭催远道,落梅横笛共余悲。

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35:22

原文展示:

欧阳修的《柳》

绿树低昂不自持,河桥风雨弄春丝。
残黄浅约眉双歇,欲舞先夸手小垂。
快马折鞭催远道,落梅横笛共余悲。
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柳树在风雨中摇曳的景象,树木低垂,似乎不由自主。河边的桥上,春雨轻轻地拂动着柳丝。残存的黄色花瓣在眉间轻轻相靠,似乎在期待着舞动的时刻,然而却又显得小心翼翼。疾驰的马匹在远道上急促地折鞭,落梅的横笛声中带着无限的悲伤。在长亭送别的时刻,雨水交织着离别的情感,春天的柳条也成了赠别之物。

注释:

  • 低昂:形容树木低垂而昂扬,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状态。
  • 弄春丝:指春雨轻拂柳丝,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残黄:指残存的黄色花瓣,暗示春去花落的情景。
  • 眉双歇:形容两个眉毛微微弯曲,似乎在思念。
  • 快马折鞭:快马急速行走,折断了鞭子,象征离别的匆忙。
  • 落梅横笛:梅花凋落,笛声悠扬,带着伤感的情绪。
  • 长亭送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结合雨天,渲染离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富有情感而著称,是“古文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创作背景:

《柳》作于春天,诗人借助柳树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和对春天的眷恋。此时的社会背景正值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人文情怀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诗歌鉴赏:

《柳》这首诗,构建了一幅春日的图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树和春雨的美丽,展现了生命的柔美与脆弱。首句“绿树低昂不自持”首先引入柳树的形象,表现出春天的生机。接着“河桥风雨弄春丝”描绘了春雨轻拂柳丝的情景,给人以动态的美感,也暗示了春天的变化无常。

诗中“残黄浅约眉双歇”则转向对离别的感伤,残留的黄色花瓣象征着失去与怀念,表达了对过往的依恋。随后的“快马折鞭催远道”更加强调了离别的急促与无奈,落梅的笛声与余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长亭送别与春雨交织在一起,突显了离别的无奈与愁苦,春条则成为了赠别的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树低昂不自持:描绘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生动且富于活力。
  2. 河桥风雨弄春丝:春雨轻拂柳丝,传达春天的气息与变化。
  3. 残黄浅约眉双歇:残存的花瓣似乎在期待舞动,暗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4. 欲舞先夸手小垂:柳树的姿态虽美,却因风雨而显得脆弱。
  5. 快马折鞭催远道:急促的离别,象征人事的匆忙与无常。
  6. 落梅横笛共余悲:梅花凋落,笛声悠扬,带来深深的忧伤。
  7. 长亭送客兼迎雨:长亭在送别的同时也迎来了春雨,象征离别的悲情。
  8. 费尽春条赠别离:春天的柳条成为赠别之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与人的情感连接,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柳树以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使诗句更为工整,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变幻无常的时光时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与脆弱,春天的象征。
  • 春雨:象征生命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变幻的情感。
  • 长亭:送别的场所,象征离别与思念。
  • 梅花:象征凋零与悲伤,反映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绿树低昂不自持”描绘了什么意象? A) 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B) 夕阳西下的景象
    C) 秋天的落叶

  3. “长亭送客兼迎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送的快乐
    B) 离别的悲伤
    C) 春天的喜悦

答案:

  1. B) 宋代
  2. A) 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 B) 离别的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欧阳修的《柳》更强调自然与情感的结合,而王维则在离别中更多地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欧阳修传》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诗 幽居值春诗 归田诗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七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五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四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二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二十一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九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 其十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行字旁的字 咸刘 毫结尾的成语 蜊黄 炒鱿鱼 诗礼之家 可歌可泣 顶额 戈字旁的字 巳字旁的字 烦刑 艳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火字旁的字 力字旁的字 聚少成多 万马齐喑 本地风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