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赠崔侍郎》

时间: 2025-04-29 16:19:15

诗句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19:15

原文展示: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白话文翻译:

这条二尺长的鲤鱼,原本生活在黄河的孟津。
因头上没有龙的标志,所以它只能回到普通的鱼群中。
我的老朋友来自东海,见到我便想要借此机会炫耀。
如果在风浪中相遇,我更想要展翅凌空,直上昆仑之巅。

注释: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着广阔和力量。
  • 二尺鲤:指长约二尺的鲤鱼,象征着平凡的身份。
  • 点额:指鱼的头部有标志,暗喻成龙的潜力。
  • 东海:象征着远方和理想。
  • 昆墟:指昆仑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常常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

《赠崔侍郎》创作于李白与崔侍郎的友谊背景下,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寓意深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鲤鱼与龙的形象,传达了李白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追求。开头提到的“黄河二尺鲤”,不仅暗示了平凡与局限,也展现了李白对于身世的自嘲。接着,诗中提到“点额不成龙”,则进一步表现了李白对自身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遗憾。

在与故人相见的情境中,李白巧妙地运用“借吹嘘”来表现友人之间的轻松与幽默,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温暖和情谊。最后的“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渴望在风浪中勇敢展翅,达到更高的境地。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个性与才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河二尺鲤:开篇即引入自然意象,暗示主人公的平凡。
  2. 本在孟津居:孟津为黄河重要的渡口,象征着起点。
  3. 点额不成龙:比喻虽然有潜力,但未能成才。
  4. 归来伴凡鱼:表示落魄的心境与对现实的无奈。
  5. 故人东海客:引入友人,象征理想与远方。
  6. 一见借吹嘘:表示轻松愉悦的友谊。
  7. 风涛倘相见:展现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
  8. 更欲凌昆墟:表达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鲤”和“龙”对比,象征人生的不同境遇。
  • 拟人:将鲤鱼赋予情感,表现其内心世界。
  • 对仗: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鲤鱼与龙的对比,反映了李白对自身才能和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他不甘平凡、渴望飞跃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河:象征着生命和历史的流淌。
  • 鲤鱼:象征着平凡与潜力。
  • 东海:象征着理想与远方的追求。
  • 昆墟: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二尺鲤”象征什么?

    • A. 平凡与局限
    • B. 高尚与伟大
    • C. 富贵与荣华
  2. “风涛倘相见”中的“风涛”指的是什么?

    • A. 友谊
    • B. 自然的力量
    • C. 人生的挑战
  3. 诗中李白对自己有何感受?

    • A. 自豪
    • B. 遗憾
    • C. 满足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杜甫:李白的诗歌更倾向于个体的豪情与理想,杜甫则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李白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的唐代文学研究书籍与论文。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金缕曲 赠梁汾 画堂春(和秦少游韵) 画堂春 花朝 画堂春 小春 画堂春 春景和少游原韵 画堂春·有赠 画堂春·清溪 画堂春 有咏 画堂春•拂簟 画堂春•侍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臼字旁的字 包含桡的词语有哪些 缜润 三言两句 直言极谏 反文旁的字 诎胜 皿字底的字 靡靡之乐 倒八字的字 干字旁的字 宛然在目 包含双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摛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捻的词语有哪些 祥云瑞气 峡纸 社会变迁 包含攻的词语有哪些 目无三尺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