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晚春行田南原》

时间: 2025-07-31 02:52:08

诗句

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

云子从来疏广文,冲雨学稼当辞勤。

农言秧好殊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

吾生十指不拈泥,毛锥便得傲蓑衣。

只愿边头长无事,扡耒耕云且吾志。

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2:52:08

晚春行田南原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西畴前日尘作雾,
南村今日波生路。
云子从来疏广文,
冲雨学稼当辞勤。
农言秧好殊胜麦,
其如绿针未堪吃。
吾生十指不拈泥,
毛锥便得傲蓑衣。
只愿边头长无事,
扡耒耕云且吾志。
不愁官马送还官,
借牛骑归不用鞍。

白话文翻译:

在西边的田畴,前日的尘土如雾般弥漫,今天南村的小路上波光粼粼。云彩从来都稀疏而广阔,冲雨学着播种的农夫更应勤奋。农人说秧苗的长势要比麦子好,那样的绿苗如同针尖般细小还不能吃。我一生的十个手指不沾泥土,毛锥却能让我傲然穿着蓑衣。只希望田边的事情长久无忧,耕耘在云中也是我心中的志向。不担心官马送我归官,骑着牛回去也不用鞍具。

注释:

  • 尘作雾: 尘土在空气中弥漫,形成似雾的效果。
  • 波生路: 南村的小路上因风或水而泛起波光。
  • 云子: 指云朵,意指自然景色。
  • : 水稻的幼苗。
  • 拈泥: 拈:用手指夹住,泥土指田间的泥土。
  • 毛锥: 一种农具,通常是用来耕作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擅长山水田园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作品多描摹乡村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杨万里对农田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生活在南宋时期,战乱频仍,民众苦难,诗中表达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珍视,同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描绘了春末夏初的自然景色和农作的情形。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田野的雾气、村庄的小路、云彩的形态等,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农人的辛勤。首联“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天之间的自然变化,既有视觉的冲击力,也引发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农言秧好殊胜麦”,不仅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知识,也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期待。接下来的“吾生十指不拈泥”则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生活状态,他虽未亲自耕作,却心系田园,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整首诗既有对乡野的热爱,也流露出一种哲理,即对生活的淡然与自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畴前日尘作雾: 描绘田畴的尘土在阳光下显得朦胧。
  • 南村今日波生路: 村边的小路因水波荡漾,景色生动。
  • 云子从来疏广文: 形容云彩稀疏而宽广,给人以开阔感。
  • 冲雨学稼当辞勤: 雨水冲刷后,农人努力耕作,表现出勤劳。
  • 农言秧好殊胜麦: 农人说水稻苗长势明显比小麦好。
  • 其如绿针未堪吃: 比喻稻苗细小,还不能食用。
  • 吾生十指不拈泥: 诗人自述未直接接触泥土。
  • 毛锥便得傲蓑衣: 表示即使不亲自耕作,仍能以农具自豪。
  • 只愿边头长无事: 渴望生活安宁,少有烦恼。
  • 扡耒耕云且吾志: 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志向。
  • 不愁官马送还官: 不担心官府的差役,生活自由。
  • 借牛骑归不用鞍: 骑牛回家,随意自在。

修辞手法:

  • 比喻: “尘作雾”比喻尘土的弥散。
  • 对仗: 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云子从来疏广文”,赋予云彩以人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反映了他对农事的关注与理解,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雾: 代表了自然的细腻变化。
  • 波光: 传递出自然生动的气息。
  • 秧苗: 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毛锥: 代表着农人的工具与勤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南村今日波生路”,这里的“波”指的是什么?
    A. 水的波动
    B. 风的吹动
    C. 天空的云彩
    D. 田里的稻谷

  2. 杨万里生活在什么时期?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3. 诗中“吾生十指不拈泥”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农业的漠视
    B. 对田园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 对自然的无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
  • 《春望》: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国家与个人的苦痛,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关注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初到昭应呈同僚 赠郭将军 初授太府丞言怀 留别张广文 寄刘蕡问疾 老人歌 南涧 喻时 精卫词 捣衣曲(一作送衣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轹釜待炊 直温 包含卒的成语 見字旁的字 旁挠 心有灵犀一点通 水字旁的字 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瓜字旁的字 渟膏湛碧 斗字旁的字 妖歌曼舞 对话 搬石砸脚 骨鲠 龙字旁的字 驻想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