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3:36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
我在筠庵稍稍耽搁,一到这里就觉得很好。
微风从树林的顶端吹来,吹得竹根和草都乱了。
手巾和鞋子都觉得清凉,黄莺和喜鹊在我身边喧闹。
市井的喧嚣本就远离,这里只静静地听到远处的声音。
坐在石阶上感到温暖,小路上的苔藓干净得像刚扫过一样。
心中写下的愁字,早已忘记了它的偏旁。
即使忘却了愁苦,又怎能记得年老呢?
客人来访谈论世事,我想笑却又懒得笑。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自然诗闻名,作品以清新脱俗而著称,常常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情趣。杨万里在诗中追求真情实感,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
《筠庵午憩》创作于杨万里隐居时期,他在竹庵中休憩,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因而写下此诗。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
《筠庵午憩》是一首描绘诗人午后在竹庵中休憩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首句“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开篇即表明诗人对这一片竹林的喜爱,强调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描写风声、鸟鸣、凉爽的竹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特别是“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表现出诗人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
诗中交织着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书空作愁字”表达自己虽然有愁苦,但已忘却了它们的具体形态,显示出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心态在“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中愈加明显,诗人不仅忘却了愁苦,甚至对岁月的流逝也表现出一种淡然。最后,客人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漠然,流露出一种安逸与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佳作。
全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世事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筠庵”是什么?
诗人通过“风从林梢落”写出了什么?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中的“愁字”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