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书天庆观贺秘监堂三首》

时间: 2025-05-07 08:43:48

诗句

老仙旧地枕东城,古木参天警昼声。

我亦愿为方外友,风流何必并时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3:48

原文展示

老仙旧地枕东城,
古木参天警昼声。
我亦愿为方外友,
风流何必并时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老仙人居住地的思念,那里有高大的古树在阳光下发出警示的声音。诗人表示自己也愿意成为超脱世俗的朋友,认为风流洒脱并不一定要在同一时代出现。

注释

  • 老仙:指的是年迈的仙人,暗指超脱尘世的高人。
  • 旧地:指的是曾经生活和游历的地方。
  •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倚靠。
  • 警昼声:古树在阳光下发出的声音,像是在警告或提醒。
  • 方外友:指的是超凡脱俗的朋友,生活在世俗之外的人。
  • 风流:这里指的是洒脱不羁的风范。
  • 并时生:指的是与时共生,与时代同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词人,以其婉约词风著称。他的词清丽婉约,情感细腻,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词多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秦观晚年,正值北宋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令诗人感慨万千。他借古树和仙人之境,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老仙旧地”为引子,描绘出一个宁静而高远的境地。诗中通过对“古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世俗的喧嚣被隔绝。古树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警示着后人。

而“我亦愿为方外友”则流露出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想要超越当下的束缚,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度清幽的时光。这种情怀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追求,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强调“风流何必并时生”,即使身处不同的时代,追求理想和洒脱的精神都是永恒的主题。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个体价值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仙旧地枕东城”:描绘了一个老仙人居住的地方,传达出一种怀旧的情感。
    • “古木参天警昼声”:古树高耸入云,白天的声音似乎在警示着什么,暗示着历史的悠久与生命的沉重。
    • “我亦愿为方外友”:表明了诗人渴望与仙人一同超脱尘世的心愿。
    • “风流何必并时生”:表达了对风流洒脱生活的追求,不必拘泥于时代的限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古木比作警示者,传达出历史的深邃。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生活的向往,强调个体价值和追求理想的永恒性,反映了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理想的执着。

意象分析

  • 古木:象征着坚韧和恒久,代表着历史的积淀。
  • 老仙:象征着智慧与超脱,代表着理想中的高人。
  • 东城:可能暗指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也可以看作是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仙”指的是?

    • A. 年迈的神仙
    • B. 年轻的士人
    • C. 一个历史人物
    • D. 一棵树
  2. “古木参天”中的“参天”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树木矮小
    • B. 树木高大
    • C. 树木稀少
    • D. 树木枯萎
  3. 诗人希望成为的朋友是?

    • A. 同时代的人
    • B. 方外友
    • C. 现实中的朋友
    • D. 亲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相比,秦观的这首诗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苏轼的作品则融合了对自然的描绘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词人的独特风格,但情感的深度和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秦观研究》

相关查询

和陶咏二疏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沉香石 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嘲子由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 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和陶贫士七首 残句阳虫陨羿丧厥喙 菩萨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嫉病 蝉衫麟带 风韵犹存 同时并举 糸字旁的字 包含湾的词语有哪些 行字旁的字 英灵 色字旁的字 子字旁的字 名垂百世 包含退的词语有哪些 高材疾足 凵字底的字 虎开头的成语 骖鸾驭鹤 违玩 百十 床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