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8:03
夷齐双骨已成尘,
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
可怜今古几何人。
夷齐的骸骨早已化为尘土,
唯有他清白的名声日日更新。
在沟渠中饿死的人无人知晓,
可怜古今有多少人如此啊。
夷齐的故事出自《史记》,他们是忠臣的象征,以忠诚与正直闻名。诗中提到的“饿死沟中人”反映了社会对无名者的漠视,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不平与对无辜者命运的惋惜。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忠诚与无名之人命运的对比。前两句提到夷齐,强调了他们虽已逝去,但他们的清白名声依然在发扬光大,显示出忠臣的精神永存。后两句则转向对社会的批判,揭示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人们对忠诚的遗忘和对无名者的漠视。全诗以夷齐的清名与无名者的悲惨对比,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诗人以其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之冷漠,呼吁对忠臣与无辜者应有的尊重与关怀,展现出其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表达对忠臣的怀念与对无名者命运的同情,揭示人性之冷漠,并呼唤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测试:
夷齐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饿死沟中人”主要指的是?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通过对国家和人民的痛苦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关怀;而司马光则更集中于忠臣的精神与无名者的命运,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