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02
吕宣徽挽歌二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维岳人皆仰,长城众所依。
远猷方克壮,昭世忽长违。
象设俨如在,英灵窅不归。
唯应令名久,竹素蔼余辉。
全诗翻译:
人们都仰望着高耸的山岳,长城是众人所依赖的屏障。
伟大的志向在远方逐渐显现,世间的荣耀却似乎已与我渐行渐远。
英灵的形象仿佛仍在眼前,而它们的灵魂却无法归来。
但愿它们的名字能够长久流传,竹林与素雅的景致将继续承载它们的光辉。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古为今用”的治国理念,提倡理学,思想深邃,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对吕宣徽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其英才的怀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政治动荡与士人的理想常常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英雄的追念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这首挽歌通过对山岳与长城的描绘,表现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其英灵的怀念。开头两句“维岳人皆仰,长城众所依”以高大壮丽的自然景象引入,象征着英雄的伟大与不朽。接下来的“远猷方克壮,昭世忽长违”则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虽有壮志,但往往难以实现,令人感到惋惜。
“象设俨如在,英灵窅不归”则是通过对英灵的追忆,展现了对逝去英雄的深切怀念。诗中虽充满感伤,但结尾的“唯应令名久,竹素蔼余辉”却又透出一丝希望,表明英雄的名声将永远流传,虽然人已不在,但精神与光辉依旧存在。
整首诗用词精炼,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英才的敬仰,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英雄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维岳”指什么?
A. 山岳
B. 河流
C. 城市
诗人对逝去的英雄有什么感情?
A. 忘记
B. 怀念
C. 嫉妒
“长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国家安全
B. 个人理想
C. 友谊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