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2:26
畴昔胜冠日,曾为绛帐生。
九言闻至教,一顾得虚声。
不意叨严近,于今接老成。
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
曾经的辉煌时光,曾在绛帐中为士子。
九言的教诲使我受益,一瞥之间便得到了深刻的领悟。
没想到如今能与尊者相近,接触到了成熟的智慧。
不需要诗酒的恩赐,甘愿侍坐以导引荣华。
诗中提到的“绛帐”常用于形容书院或读书的场所,暗示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对教育的重视。九言则是对古代经典言辞的引用,体现出作者的儒家思想与对知识的追求。诗中也反映出对师长的尊重和谦卑。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温公,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在政治上提倡稳健与节制。司马光的诗词多反映其人生态度和对教育的重视,风格朴实凝练。
本诗写于司马光担任侍臣期间,正值其学术与政治生涯的成熟阶段。诗中表达了他对师长的感激、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自己学识的谦逊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成长与对师长的感激之情。首句“畴昔胜冠日”表达了对往昔辉煌岁月的追忆,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与教诲的反思。诗中提到的“九言”不仅是对经典的崇敬,更是自身成长的见证,显示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得虚声”的表达,传达了深刻领悟的瞬间,这种领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觉醒。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感叹自己能够接近老成之士,表明他对智慧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地位的谦卑和对师长的敬仰。
最后两句“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则显示出作者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他宁愿在师长身旁学习,也不愿依赖奢华的宴饮,而这种态度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与志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问与师长的重要性,展现出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师长的尊重。通过回忆过去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成长过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司马光的“绛帐”指的是:
A. 宴席
B. 学习的地方
C. 书店
D. 官府
“宁须诗酒赐”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享受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冷漠
C. 淡泊
D. 喜爱
诗中提到的“九言”是指:
A. 诗句
B. 经典教诲
C. 朋友的劝诫
D. 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