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信相院默庵》

时间: 2025-07-29 16:26:50

诗句

对言方有默,因默乃名庵。

庵留默不遣,一物遂为三。

龟扫泥中痕,正恐力弗堪。

自问呵默者,了然成妄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6:26:50

原文展示:

题信相院默庵 宋祁 〔宋代〕

对言方有默,因默乃名庵。 庵留默不遣,一物遂为三。 龟扫泥中痕,正恐力弗堪。 自问呵默者,了然成妄谈。

白话文翻译:

与言语相对的是沉默,因为沉默所以命名了这个庵。 庵中保留着沉默不散,一件事物因此变成了三件。 像龟一样清扫泥土中的痕迹,正担心力量不足以胜任。 自己问那些呵斥沉默的人,一切都明了成了无谓的谈论。

注释:

  • 对言:与言语相对。
  • 默:沉默。
  • 庵:小屋,此处指默庵。
  • 一物遂为三:指沉默、庵、默三者合一。
  • 龟扫泥中痕:比喻小心翼翼地清除痕迹。
  • 力弗堪:力量不足以胜任。
  • 呵默者:指责或不理解沉默的人。
  • 了然:明了,清楚。
  • 妄谈:无谓的谈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沉默与言语关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访问信相院默庵时所作,通过描述默庵的沉默氛围,表达了对沉默的尊重和对言语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默庵的描述,展现了沉默与言语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句“对言方有默”直接点明了沉默与言语的对立,而“因默乃名庵”则进一步强调了沉默的重要性。诗中的“一物遂为三”巧妙地将沉默、庵、默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后两句通过对清扫痕迹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沉默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那些不理解沉默的人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沉默美学的一次深刻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对言方有默”:与言语相对的是沉默,这是对沉默的定义。
  2. “因默乃名庵”:因为沉默,所以命名了这个庵,强调沉默的重要性。
  3. “庵留默不遣”:庵中保留着沉默不散,沉默成为了庵的特质。
  4. “一物遂为三”:沉默、庵、默三者合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
  5. “龟扫泥中痕”:比喻小心翼翼地清除痕迹,象征对沉默的维护。
  6. “正恐力弗堪”:担心力量不足以胜任,表达了对沉默的敬畏。
  7. “自问呵默者”:自己问那些呵斥沉默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不解。
  8. “了然成妄谈”:一切都明了成了无谓的谈论,表达了对无谓争论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龟扫泥中痕”用龟清扫泥土中的痕迹来比喻小心翼翼地维护沉默。
  • 对仗:“对言方有默”与“因默乃名庵”形成对仗,强调沉默与言语的对立。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沉默的尊重和对言语的反思。通过描述默庵的沉默氛围,诗人表达了对沉默的敬畏和对无谓争论的厌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默:沉默,是诗中的核心意象,象征着深邃和宁静。
  • 庵:小屋,是沉默的载体,象征着避世和静思。
  • 龟:象征着缓慢和谨慎,用来比喻对沉默的维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一物遂为三”指的是哪三者? A. 沉默、庵、默 B. 言语、沉默、庵 C. 言语、沉默、默 D. 沉默、言语、庵

  2. 诗中的“龟扫泥中痕”比喻了什么? A. 小心翼翼地维护沉默 B. 清除言语的痕迹 C. 谨慎地表达思想 D. 缓慢地思考问题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言语的赞美 B. 对沉默的尊重 C. 对争论的厌倦 D. 对静思的追求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描绘山间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然和沉默的向往。
  •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鸟鸣涧》与宋祁的《题信相院默庵》都表达了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点绛唇 点绛唇(长沙送同官先归邵武) 鹧鸪天 瑞鹧鸪 瑞鹧鸪(登博见楼作) 卜算子 卜算子 木兰花慢(登楼观稼作) 木兰花慢 鹊桥仙(乙巳第四次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许事 鼓字旁的字 白头相并 隐喻 菹漏 角字旁的字 疾如雷电 水字旁的字 昧昧无闻 耳字旁的字 后生晚学 走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碓硙 神眉鬼眼 增援 卜字旁的字 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