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7:15
初闻蛙
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
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
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
早晨在南边的篱笆上梅花开放,傍晚听到北池塘里传来的蛙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争斗的蛙鸣呢?草根已经开始吐出嫩芽。只怕草叶长得过高,底下可能会藏着蛇。游子啊,暂且别急着出行,科斗变成了虾蟆。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云窗,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尤其是在律诗和绝句方面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在乡间的生活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现了对春天的喜悦和对游子的劝诫,反映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游子出行的担忧。
这首《初闻蛙》通过梅花的开放和青蛙的鸣叫表现了春天的到来,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开头两句“朝开南篱梅,暮闻北池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白天和夜晚的变化,表现出春天的气息。随着季节的变化,梅花绽放,青蛙鸣叫,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传达出一种生机和希望。
然而,随着草根的吐芽,诗人又隐含了一种对潜在危险的担忧,“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在春天的美好中,潜藏着不安的情绪。最后一句“游子且勿行”,不仅是对游子的劝诫,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在自然界中要谨慎小心的态度。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情感深邃而又细腻。
全诗围绕春天的自然景象展开,同时蕴含了对游子出行的关心和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细腻情感。
诗中提到的“南篱梅”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草
诗中“游子且勿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担忧
c) 欢喜
诗中提到的“草根已吐牙”是指?
a) 草根已经死亡
b) 草根开始发芽
c) 草根没有变化
比较梅尧臣的《初闻蛙》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腻的生活感受,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