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6:2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6:29:10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八月过宋都,泊舟双庙侧。
永怀此忠良,遗烈传碑刻。
五位俨朝裾,千年同血食。
当时多苟生,贵爵曾谁识。
纵今有丘坟,都已荒荆棘。
古人非轻死,於义实罕得。
英骨化埃尘,令名同鸟翼。
飞翔出後世,景慕无终极。
岂若目前荣,未殁声已息。
西登孝王城,王气由邦国。
在八月的时候,我途经宋都,停船在双庙旁边。
我心中永远怀念这些忠良之士,他们的遗烈在碑文中得以传承。
五位英杰端坐在朝堂,千年后仍共同享用这份血食。
当时许多人苟且偷生,谁曾识得他们的贵爵?
如今的坟墓,早已被荒草荆棘覆盖。
古人并非轻言死亡,真正能有义气的实在稀少。
英俊的骨骼化为尘埃,名声却如同鸟翼般飞翔。
它们飞出后世,令人景仰却无尽头。
难道比起当下的荣华,未去世时的声名就已经消逝?
我西登孝王城,王气由邦国而生。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圣俞,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与律诗,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历史和社会为题材,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梅尧臣游历双庙时,表达了他对历史忠良之士的怀念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诗中反映了对忠诚与义气的追求,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谒双庙》以“泊舟双庙侧”引出诗人对历史忠良的追忆,诗中通过对双庙的拜谒,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怀念与敬仰。诗人在描绘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与无奈。诗中提到“纵今有丘坟,都已荒荆棘”,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忠良之士的英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人遗忘。
诗人在最后以“西登孝王城,王气由邦国”作结,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表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推崇,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八月过宋都,泊舟双庙侧。
永怀此忠良,遗烈传碑刻。
五位俨朝裾,千年同血食。
当时多苟生,贵爵曾谁识。
纵今有丘坟,都已荒荆棘。
古人非轻死,於义实罕得。
英骨化埃尘,令名同鸟翼。
飞翔出後世,景慕无终极。
岂若目前荣,未殁声已息。
西登孝王城,王气由邦国。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对照的手法,强调历史的沉重与忠良精神的崇高。通过对比古今,展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忠良之士的怀念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义气精神的追求与对当下社会的无奈与失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双庙”指的是:
A. 供奉忠良之士的庙宇
B. 供奉神明的庙宇
C. 古代的城池
诗中提到的“永怀此忠良”意指:
A. 忘记忠良之士
B. 永远怀念忠良之士
C. 赞美忠良之士
诗中“英骨化埃尘”说明了什么?
A. 忠良之士的名声长存
B. 忠良之士最终化为尘埃
C. 忠良之士受到尊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梅尧臣的《谒双庙》更多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忠义精神,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两者同样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却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