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2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2:38
寄灵隐通教僧
梅尧臣
奇山若洗青,草木生石上。
根萌不可穷,条蔓自增王。
其阴有高僧,日食惟一盎。
世人久已疏,猿鸟应相向。
这座奇特的山仿佛经过洗涤般青翠,草木在石头上生长。它们的根部生长得无法穷尽,藤蔓也自然而然地不断攀升。在这山阴之处,有位高僧,日常只吃一盅的食物。世人早已与他疏远,只有猿鸟在此互相呼应。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梅溪,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色与人情,属于早期的山水诗派。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梅尧臣晚年,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疏离,富有哲理意味。
《寄灵隐通教僧》是一首描写自然与隐居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写景揭示了诗人对高僧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开篇用“奇山若洗青”描绘出清新自然的山水景观,给人以宁静、超然的感受;而“草木生石上”则表现出自然的顽强生命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和不屈。
接下来,诗人提到高僧的生活状态,“日食惟一盎”让人感受到这位高僧的淡泊与从容,他与世俗的隔离,正是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完美体现。在这种生活中,世人已经与他疏远,只有猿鸟在其身边相伴,突出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的繁盛与高僧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反感。这种哲学思考,不仅体现了梅尧臣的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漠,体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强调了生命的韧性与孤独的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高僧每天吃什么?
填空题:诗中“草木生石上”表现了___的生命力。
判断题:诗人对高僧的生活表示向往。(对/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与王维在山水诗的表现上,都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文的思考,但王维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而梅尧臣则更关注于哲理与隐逸的生活。
这首《寄灵隐通教僧》通过清丽的自然描绘和对高僧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