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3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0:42
耒水波纹细,湘江竹叶轻。
耒口,见衡州名胜志。
古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今日成阴复成子,可怜春尽未归家。
见野客从谈新妇矶头云半敛,
女儿滩畔月初明。
见野客丛谈回合千峰里,
晴光似画图。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白云。
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细细的耒水波纹荡漾,湘江的竹叶轻轻摇曳。
在耒口,看到衡州的名胜志。
古时的楼上,清明夜晚,月光照耀着楼前撩动的花朵。
如今已是阴云密布,春天即将结束,却未能归家。
看到乡野的客人们在新妇的矶头半遮云雾,
女儿滩边的月亮刚刚明亮。
看到乡野的客人们聚在千峰之间,
阳光晴朗如画。
征车在反射中随行,候吏映照着白云。
石塘路上怀念院中的诸位公子。
作者介绍
权德舆(约721年-约785年),字子文,号小山,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曾任职于鸿胪寺。权德舆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展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期,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交织,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时光流逝的惋惜。
权德舆的《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耒水与湘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春天的生机与温柔,然而在“可怜春尽未归家”一句中,诗人情感的转折让人深感惆怅,春天的美好即将结束,但自己却无法归家,与家人团聚。
诗的开头部分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方式,描绘了水波与竹叶的轻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古时清明夜的描写则承载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接着,诗人通过对“新妇”和“女儿滩”的描绘,展现了乡间生活的和谐美好,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又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在清新和淡雅中透出一丝哀愁,恰如春水般潺潺流淌,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权德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卓越的诗人才能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逐句解析
耒水波纹细,湘江竹叶轻。
描述水波与竹叶,营造出宁静的自然环境,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耒口,见衡州名胜志。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耒口是作者的家乡,衡州则是著名的风景区。
古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追忆古时清明夜的美好,月光照耀下的花朵显得更加动人。
今日成阴复成子,可怜春尽未归家。
现实中的阴云密布,春天即将结束,暗含对归家的渴望与惋惜。
见野客从谈新妇矶头云半敛,
描绘乡间的宁静与人情,野客与新妇的生活画面。
女儿滩畔月初明。
继续描写夜色中的宁静场景,月光下的女儿滩显得清新动人。
见野客丛谈回合千峰里,
乡间人们相聚的情景,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晴光似画图。
赞美自然景色的美丽,晴朗的光线如同画卷一般。
征车随反照,候吏映白云。
描绘行车与候吏的情景,反射出生活的忙碌与自然的对比。
石塘路有怀院中诸公。
最后对往昔友人的怀念,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思念。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对春天的珍惜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深思。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耒水”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
B. 四川
C. 广东
诗人对“春尽未归家”的感受是什么?
A. 快乐
B. 惆怅
C. 轻松
诗中出现的“女儿滩”代表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际关系
C. 归乡的渴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句》这首诗,感受到权德舆在诗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