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9:28
《唐多令》
作者:陆求可
山色四周遭。溪光七里遥。
把渔竿其乐陶陶。半世羊裘狂未了,
加帝腹,傲天朝。文叔网英豪。
冥鸿惜羽毛。画云台轩冕焦劳。
济济功臣三十六,争得似,子陵高。
四周的山色环绕着我,
溪水的光辉在七里之外闪烁。
我手持渔竿,心情无比愉悦。
半生的放纵与狂妄仍未停止,
对权臣的傲慢,在天朝面前显露。
文叔(即文天祥)与豪杰们各自追求。
在黑暗中,鸿雁惜自己的羽毛。
画中的云台与高官的烦恼交织。
三十六位功臣聚集在此,
谁能像子陵(即阮籍)那样高洁?
陆求可(1619-1685),字子明,号逸山,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与同时代的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渔乐,意境深远。
《唐多令》写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国家刚经历明末的动荡与清初的建立,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与感受。
这首《唐多令》通过山水与渔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对权臣的讽刺。诗歌开头便以“山色四周遭”和“溪光七里遥”营造出一幅恬静的自然画面,带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接着“把渔竿其乐陶陶”则直接表露了诗人的乐观心情,渔乐成为他逃避世俗纷扰的方式。
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对权臣的讽刺逐渐浮现,尤其是“加帝腹,傲天朝”一语,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批评。接下来的“文叔网英豪”则展现了当时人物的纷争与豪杰的追逐,诗人自觉与这些权臣无缘,内心充满了无奈。最后以“济济功臣三十六,争得似,子陵高”作结,强调了真正的高洁与超脱,即便置身权臣之间,仍然追求志趣的坚定。
整首词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权力的反思,传达出诗人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权力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与高洁品质的向往。
诗中“溪光七里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近处的景象
B. 远方的景象
C. 农田的景象
D. 城市的景象
“半世羊裘狂未了”中的“羊裘”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奢华
B. 生活的简单
C. 丧失的青春
D. 受困的自由
诗中提到的“文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司马懿
B. 文天祥
C. 李白
D. 杜甫
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陆求可的《唐多令》更多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苏轼则表现出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与豪情。